【明報專訊】中國的科技巨頭華為說,去年12月華為手機銷量超過了蘋果。華為是僅次於蘋果和三星的世界第三大手機製造商。中國不僅在電子產品製造方面奮起直追,並且已經在移動支付以及物聯網等許多方面領先。對此許多評論說,這足以令西方競爭者警醒。
多年來中國一直被認為是仿造西方市場各種產品的技術山寨大國,但是美國電視網CNBC發表評論說,這種情況在發生變化。中國智囊學者胡鞍鋼在《人民日報》撰文說,「中國技術創新正在經歷從局部趕超到全面趕超的過程。」
文章認為,中國在第13個五年計劃期間進入了技術創新黃金時期。去年中國技術創新方面的積累存量實現了質的飛躍,「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突破百萬,成為繼美日之後世界上第三個國內發明專利擁有量超過百萬件的國家。
中國歐盟商會最近對歐洲在華公司做了一項調查,60%的在華歐盟公司認為在2020年前中國公司會縮小同歐洲的創新差距。這個報告提醒歐洲公司要小心中國的技術創新挑戰。
報告說,這種創新最有可能發生在服務業,在工業界的創新突破需要更長時間。根據調查,近半數在中國的歐洲公司認為他們的業務在2016年遇到更多困難,而其中70%公司都是在服務業和建築業的公司。但在航空和宇航以及民航業的歐洲公司則認為在中國的業務運營並沒有大改變。
中國的技術創新,特別是在電子商務和網絡技術方面令外部觀察者印象深刻。CNBC科技通訊記者Arjun Kharpal說,即使在中國屏蔽了谷歌和臉書這類在西方生活中似乎不可缺少的網絡服務後,由於中國網絡服務特別發達,生活仍然照常進行。
消費技術協會的總裁Gary Shapiro在談到中國技術公司的時候說,中國人正以各種不同方式進行創新。
Kharpal認為中國除了具有百度、華為、京東商城這類大型技術公司,中國的先進創新還體現在新技術平台運用和客戶消費方式上面。
他說最近蘋果把支付手段同蘋果的通訊工具iMessage整合,Apple Pay或Samsung Pay這類移動支付都受到很多關注,但實際上中國早就在移動支付方面領先,例如阿里巴巴的螞蟻金服和支付寶,據說他們有多達4.5億的用戶,讓大量中國人享受到了不用現金和卡支付的便利。
擁有中國社交平台微信的騰訊也有自己的支付應用軟件,而且微信支付還包括了其他許多功能,包括把支付和打車軟件滴滴出行結合,改變了中國城市出行的方式。Kharpal說,微信平台已經成了一步到站包羅各種服務的網絡平台。
《紐約時報》專欄作者托馬斯·弗里德曼就認為,美國在創新方面低估了中國。除了對中國社會廣泛使用無現金支付感到震驚外,他還對中國在互聯網數據和物聯網方面的創新和發展印象深刻。弗里德曼認為,在互聯網大數據和物聯網時代,中國7億人每天用移動網絡做海量支付,這意味荇量信息,蒐集這些信息又有助於把握潮流,並能刺激新的人工智能業務的發展。
中國科技公司創新迅猛發展,按照時代國際執行編輯錢科雷的解釋,是因為中國有阿里巴巴、騰訊和百度這三大互聯網公司,還有華為、小米和中興等大製造商。這些公司彼此競爭,而且致力於在中國和海外投資。
科雷還認為,部分由於中國有不同於西方的隱私文化,中國公眾申請手機帳戶,旅行和入住都必須要使用身分證,中國人對提交個人信息並不像西方人那麼介意,因此許多利用個人資料的鑒定識別技術和在中國發展特別快。
例如螞蟻金服的4.5億用戶能通過手機自拍登入他們的網絡錢包。百度、中國建行以及滴滴出行都對僱員和客戶使用臉部識別技術。
據中國財新雜誌報道,螞蟻金服正擴大使用一種「芝麻信用」 系統,該系統根據客戶的網絡購買紀錄、支付帳單和信用卡的頻率、所居城市、是否擁有住房或汽車等信息,甚至熟人的評估,來評估客戶的財務可靠性。
但是時代國際執行編輯錢科雷說,雖然這些利用個人信息的識別和信用評估系統為中國公眾的生活帶來了方便,畢竟西方也使用信用評估系統,但有人擔心在獲取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方面中國的問題比西方更多,那就是所謂「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技術創新有利於中國加強國家專制。
不同於上述政治化批評,《紐約時報》專欄作者弗里德曼則認為美國往往把中國的增長歸咎於不平等貿易做法,低估了中國的技術創新,美國會為此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