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敘利亞戰爭自2011年爆發至今5年多,香港保安局將敘利亞的外遊警示級別提升至黑色亦已逾5年。戰火造成數十萬人命傷亡、數百萬人流離失所,並引發歐洲難民危機。2016年8月,敘利亞反對派發佈影片,顯示北部城市阿勒頗遭空襲過後,一名灰頭土臉的5歲「炸呆童」僥倖保命但滿臉血污的情況。美俄近日達成停火協議,飽受摧殘的敘利亞可有一線生機?
◆敘利亞小檔案
全名: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
首都:大馬士革
宗教:伊斯蘭教為主
總統:巴沙爾•阿薩德
人均生產總值(當前價格、美元):
1821.0(2014年)、2918.1(2010年)、1566.1(2005年)
已登記難民人數:4,800,087(截至2016年9月18日)
◆5年內戰時序
2011.03:南部城市德拉爆發示威,要求政府釋放政治犯,觸發全國連串要求民主改革的示威
2011.05:政府派兵到霍姆斯、德拉及大馬士革等地區鎮壓,近千人死傷,令更多人上街抗議
2011.08:多國領袖呼籲敘總統巴沙爾下台;反政府武裝人員組成敘利亞自由軍,與政府軍對抗
2012.01:在蓋達組織協助下於2011年成立的努斯拉陣線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IS)冒起,成為重要反對派勢力。兩組織現均已脫離蓋達
2012.03-04:聯合國前秘書長安南斡旋停火未果
2012.11:敘利亞反對派和革命力量全國聯盟成立,獲海灣六國(沙特阿拉伯、巴林、阿聯酋、阿曼、卡塔爾、科威特)、土耳其、法國和英國等承認為敘利亞唯一合法政權
2013.03:反對派佔領北部重鎮拉卡,是首個遭反對派控制的大城市
2013.08:反對派指控政府軍於大馬士革用化學武器,美國估計死亡過千,巴沙爾政府否認
2014.06 ISIS橫掃敘利亞北部,宣佈「立國」
2014.09:美國與5個阿拉伯國家開始空襲ISIS據點
2015.09:俄羅斯支援巴沙爾政府軍發動空襲,美軍指摘是協助政府打擊反對派
2016.02:由美俄等大國促成的首次臨時停火生效,僅維持不足一周
2016.09:美俄再達成停火協議,誓言合作空襲ISIS及努斯拉陣線據點。但雙方仍有零星交火
◆敘利亞內戰與「阿拉伯之春」
2010年北非突尼斯爆發民主運動,成功推翻總統阿里的獨裁政府。一石激起千層浪,中東阿拉伯不少國家的民眾紛紛發動示威,要求民主、推翻專制政體,埃及和也門的政權因此更替。這波民主浪潮被稱為「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敘利亞內戰亦是其中一波。
敘利亞反對派的基本訴求為:
•有政黨輪替,改變現時阿拉伯社會主義復興黨的一黨專制
•領導人由選舉產生,取代家族統治
◆他國取態
•伊朗:巴沙爾的地區盟友,為敘政府軍提供軍事顧問
•俄羅斯:稱堅決對抗恐怖分子,2015年9月起派空軍轟炸ISIS和敘叛軍據點。2016年3月宣佈撤軍
•中國:在聯合國會議中否決巴沙爾下台方案,拒作軍事介入,反對干涉他國內政
•美國:訓練敘利亞反政府軍,並提供直接軍備援助
•德國:促聯合國安理會制裁敘利亞
•法國:首個國家承認由敘反對派組成的全國聯盟為唯一合法政權,助其對抗巴沙爾
◆「伊斯蘭國」崛起 威脅全球
敘利亞戰爭間接導致「伊斯蘭國」(ISIS)崛起,迅速成為全球最暴力恐怖組織之一。2014年攻佔敘利亞北部拉卡和伊拉克北部摩蘇爾,控制橫跨兩國、面積相當於英國的地區,並不斷累積武器、資金和吸納新血。
ISIS透過網絡在全球各地招兵買馬,2014年的「建國」宣言中發表「五年計劃」,勢力將不限於中東,更意圖延伸至北非、西亞大部分地區、中亞、歐洲及中國新疆等地。ISIS不時發佈虐待戰俘或異見者的片段,又大肆破壞古蹟文物,還在法國巴黎、比利時等地發動恐襲,對國際安全構成重大威脅。
◆背後的美俄博弈
美俄在中東的角力始於1960、70年代,為的是爭奪石油控制權,至1991年底前蘇聯解體,爭端才稍見緩和。2014年的烏克蘭戰事令美俄衝突再現,俄派兵入侵烏克蘭克里米亞,美警告俄「將付出代價」。美俄的身影亦一直見於敘利亞內戰。
兩國雖在2015年9月的聯合國大會上同意通過外交途徑解決敘利亞衝突,並承認共同敵人為ISIS,但雙方對敘總統巴沙爾應否下台存在分歧。俄羅斯力挺傳統盟友巴沙爾,總統普京稱任何摧毀合法政權的做法,只會造成如伊拉克的亂局。俄羅斯2015年9月底起派兵空襲敘利亞叛軍據點,挽救了瀕臨崩潰的巴沙爾政權,更曾轟炸英、美在當地的秘密軍事基地。
美國則反對獨裁的巴沙爾,與歐盟多國支援反對一方,向反政府軍提供軍備,並對俄實施經濟制裁。美國斥俄羅斯空襲助長當地極端主義和激進主義(extremism and radicalization),認為俄聲稱打擊恐怖分子實為「暗渡陳倉」,趁機消滅敘反政府武裝,提高俄在中東的影響力。
美國與俄國在敘利亞各有盤算,兩者的角力,最終讓敘利亞成為磨心,有指兩國令敘利亞變成「代理人之戰」(proxy war)。若敘利亞陷入權力真空(power vacuum),ISIS趁機擴大勢力的話,人道災難將更嚴重。
美俄缺互信 停火協議或失效?
2016年2月,美、俄等多國於德國慕尼黑開會,就敘利亞內戰暫時達成停戰協議,惟敘利亞反政府軍不相信俄國會停止轟炸,故堅持戰鬥,直至巴沙爾下台,停戰協議維持不足一周。9月,美俄在瑞士再次達成全國停火協議,由9月12日起停火7日,以運送人道救援物資。美俄同意若停火協議有效,會共同展開聯合空襲任務,對付敘利亞境內的ISIS和努斯拉陣線勢力,新協議被視為敘利亞困局的轉機。
不過分析指出,美俄互不信任,且協議漏洞甚多,包括未列明違反協議要承擔的後果,難制止交戰各方繼續動武。停火協議生效後,敘利亞多地仍有零星衝突,由叛軍控制的阿勒頗東部補給線和南部達拉鎮均傳出爆炸聲。美國國務卿克裡指出,毫不意外有違反協議的情況發生,認為儘管各方都懷疑停火可維持多久,但停火計劃仍可能有效,不宜過早下判斷。
◆聯合國角色及爭議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安理會)可就世界各地發生的衝突討論,在美、中、英、法、俄5個常任理事國一致同意下,可通過聯合國決議案,要求衝突各方停止干戈。安理會還可派出維和部隊保護戰區的平民,或通過經濟禁運等制裁向相關國家施壓。不過,聯合國往往被指是「無牙老虎」,無力制止敘利亞內戰被視為典型例子。
聯合國安理會多次敦促敘利亞交戰各方停火。2015年12月,安理會通過推動敘利亞和平進程,要求在2016年1月促成敘政府和反對派的和平談判,其後各方多次達成停火協議,惟一直未能落實,內戰至今未平。5年多的戰爭引發嚴重難民潮,外界斥安理會束手無策。
英國《衛報》2016年8月更披露,聯合國為換取在敘利亞的人道救援工作暢通,以經濟援助或採購開支等名義,先後向與巴沙爾政權有連繫的企業支付數千萬美元,而這些受惠團體大多受到美國及歐盟的經濟制裁。聯合國此舉引起批評,輿論擔心上述資金可能助長巴沙爾政權,而政權亦可控制救援物資先投放在政府控制之處。聯合國承認因為只有獲巴沙爾政權允許才可留在敘利亞救援,因此可以合作的公司和夥伴實在很少。
中國立場和角色
2011年,敘利亞內戰爆發之初,巴沙爾政權大規模鎮壓人民,歐洲和多個阿拉伯國家在聯合國安理會多次嘗試提出透過經濟制裁介入,2012年遭到中國和俄羅斯聯手否決。中國強調堅持「不干涉他國內政」原則。
中國政府多次強調透過非軍事途徑介入敘利亞局勢,包括加強人道救援、人員培訓等,有分析指中國以此充當中東亂局「調解人」,欲打破美俄壟斷中東議題話語權的局面。2016年8月,中國派出中央軍委國際軍事合作辦公室主任關友飛到敘利亞,承諾提供醫護訓練,並呼籲以政治手段解決敘利亞衝突,支持敘利亞獨立自主。
中國社科院中東議題專家王健稱,若中國能協調在敘利亞的人道救援,便可保障中方在中東的利益,並提升在中東議題的話語權,宣揚中國是「負責任大國」的信息。
《明報通通識 第4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