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同學在文章分析了學校、家長以及教育局三者,各在學生功課量上應負的責任,並認為由於學校為功課量的最終決定者,因此結論是學校要負最大責任。不過,同學在分析過程中似乎忽略了家長、學校及教育局三者之間的互動關係。
無可否認,學校決策階層(例如校長、科主任等等)身為教育專業人士,訂定切合學生有效學習及健康成長的功課政策,是責無旁貸的。現時不少學校出現功課過量的情G,同學指出原因是——「為了維持學校的名聲及配合部分家長認為『多功課就是好』的量化標準」。然而,同學不妨進一步反思﹕為什麼校方竟然放棄教育專業,作出有損學生福祉的決定?難道學校的教師校長都遺忘一己的教育專業而「自甘墮落」嗎?
教局無形施壓 學校無奈加操
正如同學的分析,高功課量可能是某些家長的要求,甚至是社會人士衡量一所學校是否努力盡心教學的其中一個因素。當然,一些小學名校單靠優異的中學派位成績已能得到家長認同,但是其他學校又如何能向家長展示學校的教學成果、從而爭取更多家長報讀,避免因收生不足而面臨縮班殺校呢?於是可悲地,今日功課量居然成為反映教師勤奮教學的其中一個指標。
此外,教育局一方面訂定功課指引,但卻又要求每屆所有小三學生應考全港性系統評估(TSA)。雖然教育局沒有要求學校額外為學生準備應考TSA,但由於教育局掌握學校的TSA成績,並向校方發布;校方既擔心教育局利用TSA成績影響派位數目,另一方面,一些辦學團體也以此作為考核學校教學成效的準則之一。於是,學校決策層在避免教育局減少派位的風險,以及部分辦學團體的壓力下,唯有額外操練學生應付TSA試題,因而增加了學生的功課量。
家校關係變質 校方難以企硬
當然,同學會質疑:學校既具教育專業,理應據理力爭,向家長痛陳利害,並抵抗教育局、辦學團體有違教育專業的要求,不要操練TSA,從而將功課量維持在合理的水平。不過今日家長與學校間的關係,漸漸轉變為僱客與服務提供者的關係。而學校又經常面對政府在批撥資源以及派位等的壓力,要堅持教育專業決定實需要一定的勇氣,或也需要付上一定的代價。
尚幸近日有家長就TSA操練對學生帶來的沉重壓力發聲,終引發社會的高度關注,似乎開始打破了「做功課等同學習」的迷思,從而讓學校有更大的空間重回教育專業的正軌。不過,如果有些功課源自TSA,而TSA對學校形成的壓力難以消除的話,教育局與其禁止學校操練,不如主動叫停TSA,才是更即時、更治本地減少學生功課量的方法。
文﹕保良局李城璧中學通識科主任 張銳輝
■徵稿
歡迎同學就時事新聞、社會現象等發表意見,篇幅限600至1000字,請電郵至living@mingpao.com。來稿請附姓名、學校名、年級及郵寄地址,主旨註明「《通通識》學生投稿」,一經刊出可獲100元書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