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出茅廬時,我在5年內換了13間建築師樓,那時我知道自己不能為別人工作。創業是必然的選擇。」許多人曾幾何時都會面臨「替別人打工抑或自己創業?」的難題,但對於建築師龔勵德(Jason King)而言,創業著實是逼不得已。
擁有接近20年建築經驗,又曾在世界八個主要城市工作過的Jason,三年前選擇回到溫哥華從零開始建立自己的公司,將以前闖蕩世界時所吸納的創意點子帶回來,為本地建築設計界注入新力量。
文、圖:陳韻如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自知不適合打工
Jason在卑詩維農(Vernon)長大,父母皆是醫生,自小已很喜歡藝術設計的他說:「要走純藝術的路父母是絕不允許的,因此我選擇當建築師,既是專業人士,又能發揮創意,兩全其美。」
報讀卑詩大學後又轉至多倫多大學,Jason在一個合作課程中得到前往德國柏林實習的機會,「九零年代初,柏林和香港是建築師需求最高的兩個地方,當時柏林圍牆剛拆下,政府要發展那裏,我便去了德國。」
這是Jason首次在海外工作,畢業後,他又得到幾個在歐、亞、美洲工作的機會──西班牙、瑞典、英國、美國、日本,足跡遍及三大洲。「後來我到哈佛大學攻讀碩士,之後教過一陣子書。」
他說,在換了超過10份工後,便知道自己不是打工仔的料子,「那時我常覺得自己能做得比老闆好,而且很快就覺得對方不能再教我新東西。所以我只剩下一條路,就是自己創業。」Jason在世界其他城市都嘗試過自己創業,直到2012年才決定回到溫哥華重新起步,「經過這麼多年後我發覺,一名建築師若要成功,必須有很好的人際網絡。溫哥華是我熟悉的地方,所以最後決定回來,重新累積客路,也離家人近一點。」
環遊世界 開闊視野
建築師之間也是各有擅長,熱愛創作的Jason專長設計,經他手的建築物全都充滿個性,藝術感十足。「在基礎知識之上,就是個人喜好了。和我合作的客人大部分都是追求藝術的用家居多,例如獨立屋,我會因應客人的喜好,設計出能代表他們個性的房屋;在洽談商業建築時,更要搞清楚品牌形象,將建築物融入企業文化之中,設計出能吸引消費者的空間。」
Jason認為,一個建築師的「眼界」很重要,而旅遊絕對是開拓視野的最佳途徑。「我比別人優勝的地方,就在於我在許多城市工作過。比起一位從來未離開過溫哥華的建築師來說,我的作品更能融合多種不同元素、更國際化。」因此Jason建議新晉建築師不要急着定下來,應趁年輕多外出闖闖。「當你看得夠多,就會知道世界每個角落都流行着不同的東西,例如北歐和南美的建築風格就截然不同,每種文化都有其迷人之處。」只有像海綿一樣不停吸收,才能醞釀成獨特的個人風格。
社交與專業同等重要
「建築師」在很多人心目中都是一份高尚的職業,但Jason認為,每一行都有其難處,他說,初入行的幾年往往只能不斷畫草稿,難以發揮創意,是最無趣、最難捱的,他也親眼見過有人熬不過而轉行,「新人一定要堅持,趁這幾年積存你的創意,留待將來施展。」
而即使是自己創業,收入也不穩定,「建築師往往要等到工程完成後才能收錢,有時幾個工程同時完工,收入便一下子增加;但有些月份可以是完全零收入的。」Jason說,對於有家庭負擔的人來說,這是一個頗不穩定的行業。
因此對於如何增加收入,Jason也有一套獨特見解:「在學校時,老師不會教你社交技巧,但對我來說,說話、社交和專業知識同等重要。」作為一名建築師,經常要將自己的設計理念用語言來表達給客人,也要懂得和客人溝通,「不論你多有天份,若不能成功傳達給別人,一樣沒有用。」
作為公司負責人,「社交」成為Jason招攬客人的重要工具。坦言天生不擅辭令的他,為了工作,也只好強迫自己多參加各種社交聚會,多接觸潛在客戶。「其實工作和社交所佔的時間幾乎是各一半,因為你必須不停尋找下一單生意;但有時我接到一個工作,便會很投入地去完成,以致減少出席社交場合,等到手上的工作完成後,便會出現空窗期,這樣對於一間公司來說是不健康的。」
在繞完全世界一圈後,Jason說:「不搬了!」
能讓一位世界級的建築師留下,溫哥華的魅力果然不同凡響,「隨着許多房子開始老化及人口增長,我相信未來10年本地依然會有許多建築工程開展。」對於溫哥華,Jason說他最希望能在西溫建一幢豪宅展露實力!
經營小檔案
啟動資金:約$4000
資金來源:自己
僱用人數:0
成本回收:接成第一單生意
利潤:建築師平均年薪約10萬元
創業總結
最滿意之處:經歷多、視野廣,擅長結合藝術元素。
待改善之處:拓展社交圈子、平衡營銷及創作的時間比例。
優點:專業及藝術創作兩者並重;不受地域限制,客戶來自全球。
缺點:收入不穩定,受大環境影響較多。
前景:預計未來10年溫哥華仍需大量建築專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