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市建局曾參與多個活化唐樓項目,但每個項目的保育方法不一,例如灣仔和昌大押、船街18號和上環永利街等均整幢保留,但俗稱灣仔「綠屋」的茂蘿街唐樓群、中環嘉咸街永和號等,則採取「留前不留後」方式保存。港大建築文物保護課程主任李浩然表示,保育歷史建築並非只是狹義地全幢原封不動,重點是如何新舊兼容,令公眾可享用。 李浩然表示,上海街項目活化方案,曾參考新加坡活化及改建歷史建築物經驗,包括由電報公司改建為酒店的Sofitel So Singapore,以及活化殖民地建築作為住宅或商業用途的Tan Quee Lan Suites。 專家:利東街重建失敗 李浩然說,保育並非純粹保留歷史建築原貌原封不動,反而要在保留原有文化因素及建築特色的大前提下,透過適當改建或增添設施,令歷史建築符合現有法例要求,重新開放予公眾使用,才是保育的意義,否則難以令歷史建築延續下去。 他續說,灣仔利東街重建後,刻意模仿舊有建築物的風格,是失敗的保育方案,與社區格格不入,因此未來的保育項目要避免再製造一些「假古董」,反而要與社區配合,「不要專登做一些假的建築物,去配合真實建築物的模樣」。 對騎樓建築有研究的古諮會前成員高添強表示,唐樓是本港具代表性的民宅建築,特別是九龍城、深水鶠B油尖旺一帶的唐樓,盛載上世紀華人的生活痕[,他認為對比不少半山歐陸式建築,更具保育意義。高說,近年世界漸漸接受保存歷史建築立面外貌的保育策略,「如果能夠將唐樓的歷史感覺保留下來,並向市民呈現,個人接受這種做法」。他解釋,由於本港地價高,不少唐樓業主都無誘因要刻意保存,認為政府要想辦法鼓勵市建局或私營機構,活化有價值的歷史建築,當中無可避免會牽涉妥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