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俗語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世上很多問題沒有對錯之分,只看各人如何演繹,因而爭議不斷。在小組討論中面對「爭議題」,學生要言之成理,除了合邏輯的論點外,引用恰當例子是取分關鍵。
◆卷四小組討論形式
人數:4至5人
準備時間:10分鐘
流程:每名考生各有1分鐘首輪發言,然後按小組討論參與人數而定討論時間(12分鐘或15分鐘)*
*是次5人小組討論時間15分鐘
◆討論題目:
教養比成績重要,你同意嗎?談談你的看法。
◆模擬小組討論(示範):聖保羅書院
評語:中文科主任蒲葦、中文科教師陳志超
(蒲葦老師、1號考生 黃彥文、2號考生 劉沛林、3號考生 黃知行、4號考生 麥浩斳、5號考生 吳善琚B陳志超老師)
◆界題定義?
一般小組討論的題目,如共識題、評論題,十分茩姥ル肣n找出關鍵字,清晰界題,於首輪發言時為題目及關鍵字下定義,以便聚焦討論。可是「爭議題」的處理卻與別不同,我們先看部分同學的首輪發言:
﹝節錄﹞
1號:今天討論的題目是教養比成績重要,我不同意。中國傳統教人要以禮待人,可是現今社會中很多人認為成績很重要,例如入大學心儀學系要有特定要求、出來工作要有特定專業資格。即使一個人成績很好、持專業資格,但沒品德也不會受人尊重。有教養的人,別人也會以禮相待。一會我會再說為什麼教養比成績重要。(編按:同學口誤,他應該是說同意題目立場)
2號:我認為教養比成績重要。教養是家長對子女從小培養而得出的結果,有一個四字詞叫「品學兼優」,從字面上見,品是指品德,與教養有所關聯,比「學」,即成績更佔優先。所以我認為即使你成績多好,待人接物方面態度卻不好的話,人們難以認同及接納你。
3號:對於2號同學的說法,我有少許不認同。2號同學認為教養與成績應該互相扶持,但我認為成績是基礎,而教養是基礎再上的一層,成績不單是學業上的成績,可以是各方各行各業的成就,而教養則是待人、處事、品德、人生觀。例如面書創辦人和蘋果教父,他們一開始於很好的「名牌」大學學習,有好成績,再加上正確人生觀、堅持自己理念,才能創一番事業。
■教師評語
定義非必要 助立場可加
題目中提及兩關鍵詞「教養」及「成績」,首輪發言時學生是否要先下定義呢?蒲葦老師認為:「如果定義有助於捍衛自己立場,不妨定義;否則寧願以例子取勝。」爭議題不像共識題需要尋求共識,反之需要以理服人,以合理的闡述說服他人認同自己的觀點,因此未必一定需要就關鍵詞下明確定義,他認為以清晰立場再加實例會較穩妥。
清晰立場加實例較穩妥
蒲葦老師亦指出,學生要留意題目中的「比」字,這類題目的定位是假設前者(即教養)比後者(即成績)重要,若表示不同意,即看法只有兩種,一是成績更為重要;二是兩者同等重要。1號同學第一句就說「不同意」,其實他表達錯誤,蒲葦老師提醒同學別大意。
例子有助鞏固立場,讓學生在討論過程能增強說服力。如論述欠事例,不是上佳表現。例如3號同學,陳老師讚賞他嘗試為拉闊層面闡述「成績」一詞,陳老師說:「他不止提及學業,也講到其他方面,我期待他用更多例子輔助說明,可惜沒有。」
文:大海、Virginea
圖: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