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幾年前我在中文大學逸夫書院開辦了一門叫「日本社會與漫畫」的通識課程,探討日本社會發展與漫畫的關係。每年同學都以不同日本漫畫為題材,寫了不少報告,其中有趣有創意的也不少,2009年我出版《漫畫教授大冒險》一書時就把其中兩篇收錄其中。其後課程由張彧暋接手,他更厲害,把同學每年的文章輯錄、修改後,出版了名為《Platform》的漫畫評論年刊並公開發售。我讀過同學的文章,深深感受到通識課程的好處,因為以同學感興趣的題材入手,當然可以寫成不俗的專題報告。 ■ 漫畫中的性別定型 承恩提醒同學要緊扣通識科議題,而他的學生選擇了較常見的全球化議題。其實以漫畫為原始資料,可以探討的課題也不少。在《大冒險》一書中,我收錄了三名女學生的習作「定位之戰——日本少年少女漫畫的兩性形象」,要探討的就是個人成長中的性別定型議題。她們比較了多本受歡迎的少年及少女漫畫,分析了在男女不平等比較嚴重的日本社會,如何影響少年漫畫及少女漫畫中的兩性形象。 少女漫畫中,她們把兩性關係歸納為三個類別﹕(1)傳統的王子偶像型(如《小甜甜》、《交響情人夢》),(2)女主角獨當一面型(《有閑俱樂部》、《美少女戰士》等),(3)兩性角色界線模糊的「不男不女型」(《櫻蘭高校男公關部》等)。除了傳統男尊女卑形象外,少女漫畫中的兩性形象,其實表達了女性希望掙脫性別的枷鎖而建構出來的幻想世界。 ■ 反映日本兩性關係的轉變 她們又把少年漫畫中經常出現的兩性形象,大致分成三類﹕(1)格鬥漫畫中常見的「男尊女卑型(《男兒當入樽》、《幽遊白書》、《龍珠》等),(2)只有關鍵時刻才有用的「廢柴賤男」型(《無責任艦長》),(3)女性也可以有夢想的「男女平等」型(《日式麵包王》、《Touch》)。她們的結論是,雖然在少年漫畫中的男尊女卑型還是主流,但近期的女性角色,如大熱的《火影忍者》的櫻和《海賊王》的娜美等,都有自己夢想和不同能力,這也反映了現實日本社會中兩性關係的轉變。 除了兩性關係和性別定型外,日本漫畫中可以成為個人成長議題的材料也不少,如「自信與運動表現」、「友儕對成長的影響」、「家庭背景與青少年越軌行為的關係」等等,都可以在不少日本漫畫(尤其是校園漫畫)中找到材料。有興趣的同學,坐言起行,試試在漫畫中找找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