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保良局李城璧中學通識科主任 張銳輝 香港人一直都相信傳媒。即使有時我們會對傳媒一些渲染煽情的報道口誅筆伐;但在理解新聞大事這個範疇,我們仍相信綜覽本港各大報章及電子媒體,我們能得知事實的全部。又當我們遇上社會政治爭議,我們同樣可從各傳媒聽到各種不同的觀點和聲音﹕認同者愈多的觀點,理應在傳媒的聲音愈響亮。因為香港人都認同傳媒應為市民的喉舌,是社會的第四權。 我們不妨深思獨立自由的傳媒對社會來說有何重要。作為一個無權無勢也無財的小市民,我們有何能力去對抗財雄勢大的大企業?舉個例子,有傳媒報道在舊區重建的過程中,有發展商運用了雖不違法但極為滋擾的手法威迫小業主接受收購條件,假若沒有獨立自由的媒體,將問題向公眾曝光,取得社會的同情,向發展商施以輿論壓力,實難令小業主得以扭轉困局。 同樣地,政府擁有的行政權力及人力資源等,均是民間及小市民所難以匹敵的。就以近日的政改諮詢作例子,政府明顯以中央政府對《基本法》的詮釋方法,作為未來特首普選方案的基礎,於是,就出現如提名委員會的組成應接近舊有的選舉委員會;若各方虛耗時間和精力在「公民提名」上,普選恐變「鏡花水月」等等的論調。假若香港失去新聞自由,傳媒都向政府靠攏,市民大眾就看不到支持公民提名的觀點、聽不到「佔中」運動的理念與行動呼籲,令公眾就普選方案作出抉擇時,未能作全面的考慮與比較。試想想,如果沒有傳媒的信息傳播,民間團體如學民思潮、佔領中環運動等如何把他們的信息及信念廣泛傳播予市民大眾?這些團體的資源如何比得上政府的宣傳機器?因此,捍衛新聞自由就是守護小市民能看清社會的眼睛,也是守護自由自主地向社會發聲的喉舌。 當莘莘學子也懂得為香港未來的新聞言論自由憂心忡忡之時,警務處長卻一而再地稱劉進圖的遇襲「無直接證據顯示與新聞工作有關」。如此輕率的推斷,實在是對市民高度關注案件的蔑視,也是對劉先生人格與專業的不尊重。究竟政府官員所說的尊重新聞自由,是否只是口惠而不實的妄言?香港人守護言論及新聞自由之路,或者今天只是起點。 ■徵稿 歡迎同學就時事新聞、社會現象等發表意見,篇幅限600至1000字,請電郵至living@mingpao.com。來稿請附中文姓名、學校名、年級及郵寄地址,主旨註明「《通通識》學生投稿」,一經刊出可獲100元書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