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欄目簡介:與你分享中文詩歌趣味之處,深入淺出,了解詩的優美 早前我們曾談過《詩經》押韻聲入心通、自然成韻。然而,《詩經》反映的音韻屬於上古音系統,我們用今音讀已有很大偏差。 唐宋以來的近體詩則用中古音押韻。我們談傳統近體詩押韻,主要根據南宋時期平水人劉淵所編《壬子新刊禮部韻略》(107部韻)及金人王文郁所編《新刊平水禮部韻略》(106部韻),前者已佚,後者尚存,世稱《平水韻》或《詩韻》。《平水韻》系統源出隋代陸法言《切韻》。《切韻》按隋代語音,審音仔細,共分206部韻。由隋入唐以來,語音轉變很大,但唐人寫作仍據《唐韻》,亦屬《切韻》系統。唐人多苦其苛細,當時詩壇已約定合併某些韻部,以便押韻,並漸成習慣。北宋《廣韻》已據此注明同用、獨用之例。其後劉淵根據《廣韻》的注明,重新把音韻劃分成107部,王文郁則合併上聲迥、拯二部後得106部,遂成為後人寫詩押韻的主要依據。因此,我們用南宋時期編的《平水韻》解釋唐詩的押韻情G,大抵沒有問題。 後人談舊詩押韻 多據金朝《平水韻》 近體詩主要押平聲韻,《平水韻》有平聲韻30部,編為上平聲、下平聲各15部,分上、下平聲,沒有特別的編排意義,只是平聲字太多,分兩部容易使用。 一首近體詩只可押一部韻,如果同時押其他韻部(首句借鄰韻例外),則屬出韻,不合格律。如王昌齡〈出塞〉七絕: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關、還、山字押上平聲「十五刪」韻,符合格律。 …………………………………… 近體詩首句可以不入韻,如杜甫〈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杜詩首句不入韻,全詩押天、船二字,屬下平聲「一先」韻。 …………………………………… 又如李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五律云: 江城如畫堙A山晚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空、虹、桐、公字,押上平聲「一東」韻。 …………………………………… 又如李白〈聽蜀僧濬彈琴〉: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鐘。 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峰、松、鐘、重字,押上平聲「二冬」韻。 部分音近韻部 現代讀不出差異 比較兩首李白詩的韻腳,會發覺無論用粵語或普通話讀都能押韻。然而,在唐代一東、二冬韻的字讀音略有不同,分為兩部,所以唐人應用時有明顯區別。此外,傳統科舉考「試帖詩」,押韻必須用官韻,如清代科舉所用《佩文詩韻》,也屬於《平水韻》系統,一般士子基本上嚴格遵守,不敢越雷池半步。近百年來,科舉廢除,有很多人倡議按今音重編詩韻,如合併一東、二冬之類,但始終未成氣候。筆者認為寫作舊詩宜堅守《平水韻》,與唐以來詩人的押韻習慣保持一致,這有助我們了解傳統詩歌押韻的規律和審美觀,否則我們對古人作品會有更多的誤解。 文: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高級講師程中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