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欄目簡介:以另一種角度理解中國歷史,以小見大,發掘中國歷史及文化的趣味
近年電視劇愛玩重拍,諸如日劇《GTO》、內地的《三國演義》、《還珠格格》等俯拾皆是,難免要與舊版比較。當中《還珠格格》新舊版兩個乾隆帝性格頗不同,曾引來不少熱議,這或許是乾隆帝留給後人太多詮釋空間,甚至連要評價他是明君還是昏君,也莫衷一是。
之所以難評價乾隆帝,是因為他的政策經常正反兩面並存﹕「十全武功」既開拓了疆土,也有不少是無謂仗;編纂《四庫全書》,文治大盛,袁枚、紀昀、戴震等才子學者湧現,卻也是文字獄及思想箝制最盛的時代;農業商業發達,土地兼併亦激烈,貧富懸殊嚴重,晚年已出現民變。他在位時既是清最盛時期,也是中衰之始。
十全老人 疻A參半
這也與乾隆前後施政方針不同有關。或許做60年皇帝及4年太上皇膩了累了,又或許看到官僚腐敗依舊,乾隆帝由早年積極進取,整頓吏治、獎勵墾荒,中年起修《四庫》、不斷用兵、屢下江南,至晚年奢侈成風,官員貪腐普遍,可以說獲讚譽的政策多於前期完成,後期則多被詬病,尤以寵用貪官和珅最受非議。
故無論說他是明君或昏君,都好像似是而非;若換個視角,從君主權術而非百姓生活好壞入手,他無疑精明聰睿。乾隆一朝最有趣的是各種臣子皆有,忠直如朱珪、王杰,貪佞如李侍堯、和珅,也有和事老如劉墉、紀昀,互相制衡。當王杰等彈劾和珅貪污,乾隆帝多有袒護;和珅要動朱珪等人,亦難獲乾隆帝同意,皇權之高史上罕見。正是這樣的朝廷,屢成戲劇忠奸對決的場景。
寬猛相濟 恩威並施
一般認為乾隆帝施政理念是「寬猛相濟」。若把文治武略視為籠絡國人的手段,那麼文字獄及禁書就是威嚇手段。對外政策亦是如此,讓四川、貴州等地的少數民族改土歸流以安撫,有動亂則立刻出兵平定,例如兩征金川等,恩威並施。故乾隆時期政策各走極端,評價兩極,正是乾隆帝精於權術的顯現。
但如此厲害的君王,最終還是不自知地栽了一回:晚年英國特使馬戛爾尼來訪時,他特意命令各地軍隊整肅軍容來個下馬威,卻被對方探得虛實並暗笑落後。現在事後孔明的看,那是過分自尊自大的無知。
【知多齱R清朝君主多稱年號】
大家有沒有想過,歷代帝王的稱呼是怎樣來的呢?其實根據時期不同,稱呼來源也有不同。唐以前的皇帝一般稱諡號,多以「帝」字結尾,如漢文帝、魏明帝;唐朝開始帝王諡號漸長而改稱廟號,多以「宗」字結尾,如唐高宗、宋孝宗,李氏朝鮮的君主也多稱廟號。明朝起採一世一元制,帝王大多只有一個年號,故開始以年號稱呼,如明神宗稱萬曆皇帝,日本明治維新以後亦採此法。不過清朝還有點特別,就是大多只直呼年號,如以雍正稱清世宗、以光緒稱清德宗,連「皇帝」或「帝」等後綴字也省去了,感覺不太尊重。
文:葉雨舟
圖﹕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