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藝術中心總幹事林淑儀(Connie)說,中國街頭表演文化歷史悠久,在香港,早期在大笪地和榕樹頭賣藝的人都是街頭表演者。後來,香港人口愈來愈多,可用作表演的地方變少,現在大部分街頭表演者主要集中在旺角和銅鑼灣行人專用區。但由於這些地方接近民居,不免會為附近居民帶來滋擾。Connie本身住在銅鑼灣,她家附近不時有band show,雖然她相當歡迎街頭藝人表演,但有時也希望他們可在晚上為居民留一些休息時間。 外國公共空間多 表演文化成特色 Connie認為,外國如英國、澳洲等街頭表演人數和種類繁多,部分原因是外國公共空間較多,而且街頭表演文化已成特色,「例如倫敦的South Bank(泰晤士河南岸)就是街頭藝人的集中地,已形成一個旅遊景點,是該區的文化地標」。她認為,西九文化區和文化中心都有條件成為這樣的一個永久地標,但需要政府政策配合。Connie指出,不少社區有為本地表演團體舉辦音樂會,但都是one-off(一次性)的節目,而且沒有大規模宣傳,能夠接觸的觀眾不多。若街頭表演要在香港發展,政府配套是必須的。 自發和有組織表演應並存 香港藝術中心與獨立音樂人龔志成合作,2009年起舉辦「開放音樂」,每月在藝術中心外面舉行街頭音樂會,Connie表示每次均有數百名觀眾參加。她說,香港有很多類型的獨立表演者,希望每次推介一種類型的音樂,或表達一個信息,因此節目的流程和表演者要經過安排,並非如一般街頭表演般可自由加入「jam歌」。Connie認為,自發街頭表演(例如旺角和銅鑼灣的)和此類有組織的節目應並存,兩者都是表演者發聲的渠道。 ■相關概念 街頭文化(street culture) 公共空間(public space) 藝術發展(arts development) 多層思考 1. 以上幾名受訪者對街頭表演持什麼態度? 2. 在香港街頭表演有什麼主要困難? 3. 你有看過街頭表演嗎?什麼原因驅使你觀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