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加東版(多倫多) - Canada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主頁    要聞     加國新聞     社區新聞     中國     國際     港聞     經濟     體育     影視     副刊    工商專業    股市行情  
即時新聞網 ·  醫事網 ·  車網 ·  樂在明廚 ·  置業頻道 ·  FAN club ·  分類網 ·  特刊專區 ·  香港股市行情
   
 
圖片
性別研究專家蔡玉萍(圖)說,情侶在外吃飯,女方要男方結帳,很多時不是錢的問題,而是背後珍惜、重視的象徵意義。
放大
 

其他新聞
通識百科﹕樓價高企迷思
香港地少人多?
時事漫話﹕中聯辦被質疑干預議員投票
時事漫話﹕相關概念
社評練習題﹕改革政治體制 建設公義社會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學者﹕男女平等應淡化「性別」

【明報專訊】女性地位兩極化

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香港亞太研究所性別研究中心聯席主任蔡玉萍指出,過去二三十年間,香港女性的經濟能力上升,尤其是年輕、教育程度較高的女性,「1980年代香港經濟轉型,多了白領工作,服務業等吸納女性投入勞動市場」,縮小了男女經濟地位的差距。不過,經濟上男女不平等的現象仍存在,蔡玉萍說,雖然受教育的年輕女性亦可成為專業人員,但另一方面,領取最低工資、生活最無保障的仍是女性居多,而女性間也呈現兩極化。

「文化滯後」社會觀念改變慢

中國傳統文化也依然束縛現代男女擇偶。蔡玉萍說﹕「例如婚姻,有所謂『男要向下娶,女要向上嫁』,女性擇偶要『三高』(身高、學歷高、人工高),但很多時候最介意的是身高,顯得保守。」她說,不少現代女性還存有「女仔要等男仔追才馨香」的觀念,「食飯要男仔付錢,很多時不是錢的問題,而是背後珍惜、重視女仔的象徵意義」,而「女追男」則會「被人睇唔起」或「四圍唱」。

想作出改變,往往會面對來自社會的壓力。今日「男主外、女主內」仍獲社會廣泛接受,蔡玉萍說,社會尚未有接受「家庭主夫」的氣氛,「他們面對很大的外在壓力,經常要向他人解釋,女性相夫教子則被視為天公地道」。她慨嘆︰「文化觀念的改變是最慢、最難的,社會學叫『文化滯後』。」

女性也可保護男性

過去30年,香港改變最多的,是教育。「無論是接受教育的機會、教育的參與,還是成績,都可謂『男女平等』,甚至有女超過男的趨勢。」但教育過程中仍存在很多性別標籤,例如在文、理分科上;教師的「性別平等敏感度」也要加強,「其實我們不經意間也在強化不平等觀念,就像老師多會叫男仔去搬_,但為何不是女仔?」又如不少女士都享受「lady first」的優待,但背後有「弱者、需要保護」的標籤,「為何不能自己保護自己?」蔡玉萍認為女也可照顧男,「黑夜中有大隻男性在身邊有安全感,但說話技巧較好的女性,在某些場合一樣可以『保護』男性,為其解困」。

其實男女皆面對「性別規範」(gender norm),男性「要擔起頭家」的壓力也很大。蔡玉萍強調社會應提倡「性別平等主流化」(mainstreaming gender equality),而不是現時婦女事務委員會及平等機會委員會講的「性別主流化」(gender mainstreaming) 。

教育應同時針對男女

蔡玉萍解釋,提倡兩性平等,就是要淡化「性別」,不是主流化「性別」,而應是主流化「性別平等」。教育應同時針對男和女,不是說提高女性的「自覺」就可以,「因為社會壓力會令女性卻步,生出自己做唔到領袖的自覺」。要改變一個社會的文化觀念殊不容易,但對社會發展很重要,「性別平等是男女有相等的機會和保護,讓佔人口一半的女性能發揮所長」。

蔡玉萍特別指出,傳媒充斥性別偏見,電視劇集、八卦雜誌,甚至新聞標題為了吸引讀者眼球,會用上「港女」、「港男」等標籤性字眼。早前「肯捱麥記女友」引起公眾討論,蔡玉萍說短片只是將極端例子放大、誇張,大家笑完後要懂得與現實分開。她覺得「港男」、「港女」的標籤沒有多大意義,「每個人的階級、受的教育等都不同,300多萬人(香港男性或女性)怎會都是同一類型的人?」

 
 
今日相關新聞
專題故事﹕港男港女 平等角力戰
事業起步便結婚 「無先買樓觀念」
志趣相投「年齡非重要」
學者﹕男女平等應淡化「性別」
專題故事﹕相關概念
[顯示全部題目]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誠聘 , 待聘 ,
房屋出租  ,  招生  , 
服務  ,  買賣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