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提起「資訊科技」,你的腦海會出現什麼聯想?上網打機?煲電視劇?還是斯諾登?當「資訊科技」與「青少年」出現在同一句子,很多人會聯想到毒男、宅女、低頭族、隱蔽青年等負面標籤。很多青少年機構調查發現,沉迷上網為青少年帶來不良影響,損害人際關係、引發親子衝突。在「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這個單元中,同學經常會讀到馬斯洛(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若以這個理論分析隱蔽青年的成因,大概可以歸納出,隱蔽青年雖然在生理和安全需求上得到滿足,但由於在現實生活中社交能力較弱,學習表現未如理想,他們往往透過虛擬世界來尋找愛與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等需求的滿足,例如於網上社交平台結交異性、大玩帶暴力成分的網絡遊戲來獲得成功感等。
網站分析詳盡 有助應試
不過,關於「資訊科技」與「青少年」的論述絕對不止一個,有世界公民視野的年輕人能夠善用科技去了解時事,培養公民意識,組織社會運動,甚至改變世界的不公義!
突破機構2010年一項調查發現,公民意識高的青少年傾向透過不同新興媒體了解時事,希望獲得主流媒體以外的觀點。香港獨立媒體、外國網站Nation of Change等都是民間自組的新聞團隊,希望透過獨立多元的資訊,積極推動公民社會發展。明報通識網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科知識,樂施會的「無窮校園」網站也就本港、內地以至全球的發展議題作出詳盡分析,同學不妨多瀏覽這些網站,對應試和做IES都有幫助。
另外,同學有否想過,使用facebook除了可以掌握身邊好友的最新動態,也可以接觸到新鮮的世界公民資訊?樂施會的fb專頁定期會更新世界各地關於發展議題、環保、人道救援的信息,最近積極推動的「GROW糧食公義運動」亦設有專頁,讓公眾了解全球正有9億人每天餓茖{皮睡覺,但在發達國家卻有50%以上的人口超重。要修復失衡的糧食系統,可以從改變你我的生活習慣做起,同學「讚好」這些專頁,可了解更多扶貧發展及實踐糧食公義的方法。
美青年拍短片 改變品牌作風
除了被動地接收信息,同學亦可透過簡單的網上行動改變不公義的事情,如轉貼有意思的網絡信息可以吸引更多人關注同一議題。美國年輕導演Greg Karber在YouTube放了一段針對成衣品牌A&F的短片,抗議該品牌不生產加大碼衣服,歧視肥人,寧願燒掉損猁漲蝒咫]不派給窮人。該短片不足一周已吸引逾600萬人瀏覽,Greg Karber鼓勵網民把短片分享到fb或Twitter,並於二手店蒐購A&F的舊衣,派發予露宿者。這場網絡運動除了令更多人關心品牌的社會責任,也迫使A&F的老闆改變其營商理念及作風。
網上請願 馬拉拉集40萬簽名
網上聯署是另一種愈來愈普及的爭取支持方法,外國網站Change.org是大型的聯署請願平台,網民可就人道議題以至個人訴求提出請願信。巴基斯坦少女馬拉拉就曾在Change.org收集到近40萬個簽名,動議聯合國支援巴基斯坦的教育發展。最近,敘利亞內戰每月平均導致5000人死亡,超過200萬人成為難民,當中有一半是17歲或以下兒童。
樂施會正發起網上聯署行動,呼籲各國領袖盡快促成和談,和平解決敘利亞人道危機。各位同學若認同這項訴求,可以加入聯署,在本地關心世界,成為人道主義的倡議者。
文︰樂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