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5.22
    星期三

食樂有味:臨別相聚,吃什麼好?

[2024.05.22] 發表
離別在即,最好用飲食紀念情誼。
細讀古代文學作品,不難發現古人最愛以酒送別即將遠行的朋友,一飲再飲,表達深厚情誼與不捨之情。
部分長輩認為「梨」與「離」同音,忌諱「分離」,故不會與他人分梨同吃。

【明報專訊】飲食讓人記得種種離別,當真不是騙人。還記得自己幼兒園畢業,典禮在大會堂舉行,師生一群,載歌載舞,表演什麼已沒印象,只記得上台取證書,家長爭相拍照留念,一坐就用去幾小時。典禮完畢,隨意揮手道別,沒有刻意找些什麼朋友,就匆匆完成一個階段。家母帶我到大會堂對面的快餐店,問我畢業想吃什麼,自己點了西多士和可樂,邊吃邊談,透窗望回去大會堂的位置,才明白離別原來只是一件看似隆重、實則簡單的事。這群幼兒園的師生,以後再沒見過,反而西多士和可樂,時常在人生中出現。

臨別聚餐 精心安排

小學的畢業禮,自己毫無印象,飲食當然也沒有出現,就此跳過。中學的謝師宴,自己領頭舉辦,找場地,算費用,點人數,因從頭到尾包辦,算是有點記憶,不過吃的是自助餐,食物沒有明確的坐標作用,大家畢業後,也只是隨緣相見。比較熟悉的朋友,後來還會相約飯敘,想以前,談近G,飲食確有牽引、團聚的作用。大學謝師宴的情G,跟中學相若,加上不是自己籌組,餐飲一般,還是省去不提作罷。

近年相關離別,較為有印象的,是有位朋友搬到異國居住,臨別進餐一聚,要吃什麼、到哪埵Y,自己得精心安排。最後選到中環的酒店吃粵菜,主要考慮朋友日後,應該沒什麼機會吃到優質粵菜。吃過海蜇,嘗咕嚕肉,從前光景,聚成逗號;往後如何,幻化問號。中段上的片皮鴨不是粵菜,也點來嘗嘗,皮肉菜醬,前後左右,桌上放好,各自拿取,隨心配搭。麵皮包裹歡喜的東西,像臨行收拾的物品,讓回憶打包穩妥,伴隨晚上維港夜景,背負到陌生的遠方。

古人飲酒餞別詩

離別不分古今,古人作別,留下不少文學作品,或作紀錄,或為送贈,或望抒情,當中有一飲品常見,就是酒。酒包括不同含意,用於餞別,或帶敬意,或帶歡愉,或帶灑脫,情意混雜也是人之常情。較早接觸的飲酒餞別詩,印象較深有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餞別朋友元二,前兩句寫環境、記時節,清滌的景象能突顯送別場面的獨特,像結合天時、地利、人和。再簡單一點,就是送別過程中的情深顯現,王維深刻感受、仔細記下,藉描寫記過程,用過程展現深厚情誼與不捨之情。因為不捨,不想友人離開,唯有與朋友一飲再飲。王維或料,分別以後,再難相聚,可能一別成永訣。

李白同樣有與酒相關的離別詩,與〈送元二使安西〉的不同之處是,要離開的是李白自己,朋友前來送別,情境記於〈金陵酒肆留別〉: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友人與李白餞別於酒肆,當下獨特的氣味、氛圍,從文字清晰可見。金陵子弟前來,想必熱鬧非常,舉杯再三。「欲行不行」有不同意思,有解作離開與留下的人,也可解作李白要離開,但遲遲不願走,情長難斷,唯有再盡幾杯,情G與「勸君更盡一杯酒」相若,只是更見豪邁與熱鬧。彼此的情有多長呢?如水連綿,比水更長,情不可見,借可見流水來物化。酒亦同理,液體可以量化,時間可以延長,構成「人需離別,借酒抒情」的狀態與文字。

「食字」,食出離愁別緒

離別時的飲食重要,反過來不要因飲食而導致分離同樣重要。小時候常吃水果,蘋果、橙、西瓜,大多都是切開分食,唯獨梨在切的時候,家母刻意叮囑,說有些人不喜「分梨」,說會引致「分離」。當時只是記下,沒有多加理會,梨在家中照樣分吃。不過與親戚或長輩用餐,偶然也會聽到相同的說法,說出來的人大多輕鬆,或許有些不喜歡「分梨」的人,會將想法埋藏心堶情A所以梨不論大小,還是讓收禮的人完完整整取回去。或有聰明的人,選擇變變魔法,收梨過後,分橙、分蘋果,就能做到皆大歡喜。

同音或諧音「食字」,古今皆有,屬飲食類的也不少,部分出於忌諱,例如:粵語「豬肝」叫作「豬a」,因為「肝」「乾」同音,「田地無雨乾旱,荷包無錢乾涸」,大家都不願看到。明代《菽園雜記》就談到相類的例子,文中提到:「諱言『離散』,把『梨』說成『圓果』,『傘』說成『豎笠』」,離散有時,若然顧忌,乾脆不要在日常提及,但事物本身早已命名存在,唯有更名改姓,來符合部分人的習慣。

這種飲食同音通意的做法,唐代傳奇《遊仙窟》早有用上,故事中兩句對答如下,女生:「兒今正意密,不忍即分梨。」男生:「忽遇深恩,一生有杏。」兩人萌生情意,當然不想分離,「分梨」同音連結的意思,與現在一樣。男生也說自己「有杏」,意思就是「有幸」,現在多拼合成「三生有幸」,比起一生的福分更強。

飲食隨緣,隨緣飲食。人與人相聚是緣分,人與物相聚同樣是緣分,緣聚緣散,關涉人事,或連飲食,即使「欲行不行」、「更進一杯水」,都會在記憶中留為美事。

■作者簡介

蕭欣浩--「蕭博士文化工作室」創辦人、大學講師、作家,曾任法國餐廳廚師。專研語言文字、飲食文學及文化,著有《解構滋味:香港飲食文學與文化研究論集》、《流動香港飲食誌》和《屋h尋味記》。

文:蕭欣浩

圖:Marcus Chung@iStockphoto、資料圖片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710期]

更多教育
文言基建:〈為學〉彭端淑
【明報專訊】■建議篇章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 詳情
【明報專訊】基礎知識問答︰ 1. D 2. D 3.(A)的 (B)(結構)助詞 (C)往/去/到 (D... 詳情
視聽之娛:屎路上的緣分
【明報專訊】屎,表面上是人類無用的排泄物,卻可以化成人際荒陌的肥料,種出甜美的緣分果實。 江戶末年,日本實施鎖國政策,將世界拒於千里之... 詳情
詞中物:讀池荒懸 〈長髮——聽《流波曲》有感〉
【明報專訊】孫文明是內地著名二胡藝術家,在樂器形製、樂曲創作、技法革新、音樂教學等方面都貢獻良多。其代表作《流波曲》情緒深沉,節奏平穩,速度... 詳情
粵學粵趣:懵盛盛
【明報專訊】粵語疊詞「懵盛盛」(mung2 sing6 sing6)用來指人「糊塗」,心思不敏捷,反應遲鈍,或指其消息不靈通,不知身邊發生何...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1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