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回收桶成效低
【明報專訊】三色回收桶推出多年,惟成效備受質疑。申訴專員公署2022年4月28日發表調查報告,指公署接獲市民反映公共空間的三色回收桶經常滿溢,或因途人誤放廢屑而影響回收成效。公署亦指出,回收桶上只有簡單標示,未能有效減低市民不當使用,建議在回收桶增加標示,以及就回收桶的政策定位訂下檢討時間表。環保署回應稱,正檢討回收桶的定位以決定未來路向,預期長遠位於市區路旁回收桶的使用需求會下降,甚至可能以「綠在區區」社區回收網絡全面取代。
公署報告指出,環保署自2020年10月起從食環署接管三色桶的管理工作後提出改善措施,例如在回收桶增加標示,以及公布回收數據等,認為情G已有改善,並建議為回收桶增加文字和圖像等資訊,讓市民了解如何正確使用回收桶,以及適時更新流動應用程式「咪洁v內有關公共空間回收桶的資訊,確保資訊無誤。
佔整體回收量不足0.1%
環保署稱位於路旁的回收桶回收數量有限,每年約1000公噸,佔整體回收物數量少於0.1%,該署正持續擴展及提升「綠在區區」社區回收網絡的覆蓋率。此外環保署亦推出《綠綠賞(電子)積分計劃》,並於2022年1月推出手機應用程式,以鼓勵市民參與廢物分類及回收。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朱漢強表示,三色回收桶面世至今逾20年,由早期教育公眾廢物分類的功能,演變至近年收集回收物料,但成效欠佳,反映無人看管的回收設施難以發揮作用,認為是時候檢討政策定位。
◆知識增益
三色桶當垃圾桶 一半廢物不能回收
負責收集逾2000組三色回收桶物料的承辦商碧瑤綠色集團主席吳永康2021年初表示,市民放入三色桶的物料中,約一半是不能分類的「垃圾」,反映市民回收意識薄弱,「將三色桶當垃圾桶用」。他表示本港近年各種主要回收物料的回收率均有下降趨勢,若要令回收率重回升軌,必須有政策配合,否則事倍功半。以垃圾徵費法案為例,「有收費,市民要購買垃圾袋,體積大的垃圾一定會分出來;無鷐x費,(市民棄置垃圾)分類的意欲即時大減」。
■今日明報新聞(港聞、中國、國際)有效期30日:bit.ly/3yKqVWM
(本刊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智學公民 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