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學習語文不一定要死記硬背,部分詞彙用語跟歷史、文化相關,只要了解背後的事蹟或因由,自然能夠好好吸收和運用。粵語同樣盛載了粵地豐富的文化,一些相關的事物,到現在仍然能看得見,甚至觸摸體驗,所以「行萬里路」有時也有助於「讀萬卷書」,外出體驗與語文學習其實相輔相成。 「烏利單刀」真有其刀 因為拍攝電視節目的關係,有機會跟隨製作團隊到江門新會的學宮。學宮是古時的官方學校,現在的新會學宮已經變成博物館,屬於廣東省級文物建築。博物館在休館的日子特意讓我們入內,攝影師用鏡頭記錄古雅的環境與展品,我沿荇i示櫃走到一把生鏽的單刀面前。這把單刀雖然陌生,但常常出現於日常對話當中,就是用來形容人做事糊婼k塗的「烏哩單刀」。 民間流傳這把單刀屬於元朝將軍「烏利」,所以應寫成「烏利單刀」,意思源於一次烏利要阻止明軍帶兵前往荷塘。烏利性格急躁,不理部下,自己快馬先到水邊。船家因為船小,無法載馬,但於烏利迫使之下,船家只好連人帶馬強行渡江。江中有急流,令船不穩,烏利想要打罵船家,船家立即跳入水中,把船推翻。烏利與馬跌入江堙A渺無影蹤。後來有漁民撈起烏利的刀,就是我眼前這把「烏利單刀」。烏利處事草率鹵莽,還賠了性命,看過單刀就會記得烏利這則處事糊婼k塗的故事。 波羅雞 與「菠蘿」無關 粵語有不少歇後語,譬如「波羅雞」從小就聽過,意思是「一味靠黐」,形容人喜歡佔便宜。波羅雞的用法記住了,但一直沒有尋求它的來源,直至親眼看到波羅雞的實物,便明白歇後語的心思。波羅雞見於廣州市的波羅廟,波羅廟是南海神廟的別稱,波羅不是指吃的菠蘿,而是指印度。波羅廟的命名,民間流傳是因為印度的朝貢使者達奚,唐朝來到廣東南海神廟,因為太喜歡神廟的環境,錯過了返回印度的船期,只好一直留在南海神廟,廟中還有他遠眺故鄉的塑像。 波羅雞出於波羅廟,因而得名,民間傳說是當地一居民為紀念被殺的鬥雞,拾回雞毛,另加紙張、米漿等材料造成紙雞,後來變成工藝品在廟中出售,是當地逐漸失傳的特色手作。教我們製作的老師,在廟中出售波羅雞已有數十年,她將紙張逐張黏貼塑造成雞身,再貼上雞頭、雞毛、雞冠、雞腳,「一味靠黐」的形容確實一點不誇張,最後寫上祝福的說話就完成了。拿在手中的波羅雞具文化和語言的意義,也不難製作,如能一邊動手黏合,一邊學習粵語,想必會是有趣的課堂。 ■蕭欣浩 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講師,曾任法國餐廳廚師,熱愛飲食、旅遊、寫作。 文、圖:蕭欣浩 [語文同樂 第374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