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本港過去3年因各水塘滿瀉而排落海的食水達8020萬立方米,足夠全港市民使用約1個月;渠務署長唐嘉鴻表示,水塘間轉運隧道工程料於明年首季開展,工程包括興建一條長2.8公里、直徑3米的輸水隧道,連接九龍副水塘至下城門水塘,調度水塘食水,料每年可節省340萬立方米食水,亦可提升下游西九龍地區的排洪能力至能夠抵禦50年一遇暴雨(每小時降雨逾130毫米)的標準,令30萬人受惠。 明報記者 馬耀森 渠務署正就工程計劃進行招標工作,以期於2019年第一季開展工程,並於2022年第四季完工。該署提交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申請撥款的文件顯示,工程費用為12.22億元。 每年額外儲水 夠全港用一日 渠務署長唐嘉鴻(圖)表示,大部分位於深水鶠B長沙灣和荔枝角的雨水排放系統建於40多年前,多年發展及土地用途改變,該區排洪能力未能應付50年一遇暴雨的標準。該署於2005年制定了荔枝角雨水轉運計劃,斥資17億元建荔枝角雨水隧道,截取上游雨水並排放到維港,惟西九龍的排洪能力仍未達標。 唐嘉鴻指水塘間轉運隧道計劃把4個水塘的雨水,包括九龍水塘(157.8萬立方米)、九龍副水塘(80萬立方米)、九龍接收水塘(12.1萬立方米),以及石梨貝水塘(37.4萬立方米),轉運至地勢較低及容量較大的下城門水塘(429.9萬立方米),以提升西九龍地區的防洪能力,又能有效利用水塘空間儲存雨水,減少浪費水塘溢流,估計每年可額外收集340萬立方米食水,約等於全港市民1.25日的耗水量。 04年提出一拖再拖 造價升2.5倍 因隧道位於集水區內,加上空間所限,鑽挖機由九龍副水塘開始鑽挖,抵達下城門水塘後,需由原路退出。隧道啟用後,食水會由地勢較高的九龍副水塘,經隧道輸送到下城門水塘,進水口將設智能水閘,實時監測下城門水塘水位,以控制食水流量。 事實上,政府於2004年已提出該項工程,但計劃一拖再拖,到2015年審計報告批評渠務署於2009年將計劃押後,以致動工無期,工程造價亦由2009年估算的3.5億元增至現今的12.22億元,較最初高出約2.5倍。資料顯示,2015至2017年的水塘溢流量分別為330萬、2850萬及4840萬立方米,合共8020萬方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