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發布曹操高陵(俗稱曹操墓)2016-2017年度考古發現,得出了不少顛覆性的新結論。更重要的是,基本確認找到了曹操的遺骸。
另外,曹操主墓旁邊發現了一個小墓穴,專家認為,或許是曹操長子曹昂的衣冠塚。根據墓葬規模和出土文物,專家們一致認定,曹操高陵是按照帝王一級進行安葬的。
據考古隊公布的資訊,曹操墓內所出土的三具遺骸均不完整,根據出土的頭骨判斷,其中男性遺骸比較完整,研判約60歲左右;另兩具遺骸為老年女性和年輕女性,但因年輕女性的遺骸不完整,是否為女性仍有待進一步認定,有專家推測三具遺骸身分極可能是曹操、曹昂之母和曹丕之母,「年齡大些的女性是曹丕母親,年齡輕的女性的是曹昂母親。因為曹昂的母親劉氏早死。」
此外在曹操高陵旁邊也發現另一個墓穴,是同一時間建造的,但此墓全被夯土填實,沒有真正的墓室,也沒有發現墓主的遺骸,有專家推測,此墓應是曹操長子曹昂的衣冠塚,曹昂死於與張繡的戰爭中,最後也沒有找到遺體,可能是曹丕在為曹操建墓時,也替哥哥立一個衣冠塚。
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建安二十三年,已至暮年的曹操下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但目前的考古發掘卻發現上千平方米的地上建築遺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周立剛表示,這也說明曹丕並未遵循曹操薄葬的遺囑。
對於上述推斷,曹操高陵曹操墓發掘領隊潘偉斌研究員提出了不一樣的看法。他表示,「不封不樹」的真正含義是在地面上不封土,即沒有墳丘,不樹立石碑,而與地面建築無關。
《晉書·禮志中》記載,黃初三年,曹丕下詔要求「高陵上殿屋皆毀壞」,目的是「以從先帝儉德之志」。這些都反映了陵園並非自然廢棄或者報復性毀棄,而是在官方的主持下,有計劃地對地面建築進行了拆除。
考古家推測,根據曹丕的終制(生前對喪葬禮制的囑咐)推測,曹丕主動毀掉曹操高陵地面建築,主要是防止後代對曹操墓的盜掘。而非「為不讓父親的墓葬過於寒酸」。
目前,高陵已被藍色的圍擋擋住。圍擋內大型工程車輛正忙碌着。現場工作人員表示,在建的是一個博物館,兩三年後才能竣工。建成之後的曹操高陵博物館南北跨度將達近120米,是個大型的單體建築。為配合博物館建設,兩三年內應該不會有任何大發掘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