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歲的David Wu,自資超過50萬元,去年七月在溫哥華中國城開了家牛肉麵店「犀牛魚」(Rhinofish)。 「趁還年輕,出來闖一下,否則再過十年,風險會更大。」他說。
他把所有身家全賭在這家餐廳,「我沒跟家裏拿錢,如果沒成功,我也什麼都沒了。」
文╱圖:陳泓銘
David Wu在英國念完高中後,17歲移民至溫哥華。下月將滿30歲的他,為了證明小吃也能登大雅之堂,決心開餐廳。他說:「當你問起台灣小吃,外國人可能知道小籠包、鹽酥雞或珍珠奶茶,卻不知道牛肉麵,我覺得太可惜了。」
他身為家中獨子,卻不想被家族企業綁死。18歲在溫哥華的Pacific Institute of Culinary Arts鑽研西餐,再攻讀遊戲美術設計,念完返台接手家業,但工作了一年多,因公民考試在即返加,但考完後就待在大溫。
他說:「這也不算家庭革命。一開始念餐飲是我的興趣,但家人建議我考慮不同產業,他們這樣說,其實是想我回台灣接手家族產業。最終我也妥協了,但發現真不是我喜歡的。」
「犀牛魚」去年七月開幕,請來知名建築公司「Scott & Scott」重新設計,他說:「除了這面紅磚牆,是打掉外牆後發現的原始設計外,其他全變了樣。」除了裝潢外,David也讓「Scott & Scott」設計店內所有餐桌椅、燈飾,務求一致感。問他花了多少錢在裝潢上?他說:「我沒細算,但至少佔了一半以上。」
壁畫藏女兒身影
店內兩大牆的壁畫,則出自他國中同學的巧手。老同學二話不說從台灣飛來溫哥華,花了兩星期完成兩幅畫,除了把犀牛、魚及畫家自身偏愛的猴畫進去外,David當時才6個月大的女兒也在上頭。
為何取名「犀牛魚」?他說:「當初想取一個容易記的名稱,Rhino與Fish大家都很熟悉,但為何要把兩個不一樣的東西湊在一起?就像我們的食物既保持傳統味道,但又加點西方元素,讓外國人有興趣嘗試。」但不少民眾誤以為有「賣魚」,上門問:「請問你們是海鮮酒家嗎?」
開業半年,華人與西方人各佔一半。在兩大評論網站中,「Google」吸引了97人評論,獲3.9分;「Yelp」則有57人留言,平均也拿下3.5分。對於一間剛起步的餐廳,算是不錯的開始。
David說:「我們上網看食評或留言,無論好或壞的,都會找員工一起討論,再加以改進。」有些評論指餐廳定價稍貴,「外國餐廳光一盤意大利麵,就可能叫價近20元。其實中式麵食比起西式麵食,手工更為繁複、用料更紮實,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定價會比一般餐廳稍貴。」
首次開業就投資超過50萬元,幾乎是買一個柏文單位的價錢。他豁達地說:「我的看法是,扣掉每月支出成本,能夠小賺,維持我生活基本需求,養得起家人,算是就ok了,就算10年才回本,我也覺得可以接受。」
RHINOFISH特色攻略
牛肉麵
使用牛腩、牛小排及牛鍵,滷得入味後,又再油煎至微焦,讓表皮更加Q彈。湯頭則是以牛骨及本地新鮮蔬菜熬製十多個小時,再配上酸菜,更加提味。
花雕雞麵
捨棄華人習慣吃的帶骨雞肉,改用西方人偏愛的雞胸切片,並且以舒肥(低溫真空烹調)將雞胸肉處理得軟硬適中,加上味道濃郁的花雕酒及清淡的蔬菜湯頭,一上桌,酒香伴隨湯味入鼻。
犀牛魚汁
David媽媽拿手的「犀牛魚特調」,以番茄汁為基底,加蘋果西打及梅子與梅粉,酸甜與氣泡交融, 喝起來很清爽。
綠化巧思
原本在餐桌上設計小洞,用來擺放調味醬,後來覺得並不方便,才以綠色盆栽取代,為這間工業設計風的餐廳,添加綠意。
不分性別
別被洗手間標誌搞迷糊!兩間均不分性別使用,象徵一半西裝一半裙裝,還加了輪椅圖案,供肢障人士辨識。
經營檔案
開幕時間:去年七月
店舖租金:5000~7000
啟動資金:50萬元
資金來源:存款、貸款,未接受父母資助
僱用人數:含鐘點工約25人
成本回收:每月扣除成本均小賺,但自入冬後,來客數減少,略為打平,但本月起營收已回升
最滿意之處:看到客人很喜歡食物,並拍照上傳邀朋友來吃
待改善之處:根據網路反應調整菜單,也修正服務方式
前景:希望未來除了開分店或連鎖店外,也成立中央廚房,生產自己品牌的冷凍食品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