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廟宇中有很多人燒香,原來香不止有宗教用途,古人也喜歡燒香品香,以示清雅。張顥臻(大角嘴天主教小學(海帆道),五年級,圖一右)隨對香素有研究的香藝師鄧皓荃(Aaron,圖一左)認識香的功用和種類,亦試試動手製塔香。
為了讓房間和身上有香氣,我們會放置香薰,或在身上噴香水,古人則會燒香和佩戴香囊。Aaron 10年前到志蓮淨苑參觀,迷上香清雅的味道,自此對香不斷鑽研。他成立組織「香港傳統香文化保育」,舉辦課程教大家做香、認識香。他指古代皇帝在祭祀時焚燒香草,希望香氣把他們的禱告帶到天上。以前的香十分珍貴,王室貴族亦以點香彰顯尊貴地位。後來燒香愈發普及,南宋筆記《都城紀勝》把焚香列入「四般閒事」,即閒時會做的風雅之事。Aaron說:「古代人在家看書也會點香,就像我們溫習時會吃零食,用來提神、解悶。」
隨着西方的香水及香薰愈發普及,燒香漸漸式微,只剩下宗教用途。顥臻對香的認識源於外婆每逢清明、重陽都會燒香祭祖。他說:「以前很喜歡插香,覺得點火時很得意。」然而他曾被掉下來的香灰燙傷手,成為不快回憶。Aaron說:「通常燙手的香都不是好香。(香灰)燙手是因為加了石灰粉,令它容易燒着。」此外,廟裏和拜神時燒的香大多刺鼻及刺眼,因為這些香由普通的木碎製成,而非用香木、香料,因此氣味不好嗅。
[智叻中文Smarties' 第36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