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參透生死,所以更懂生命。
九年安寧義工體驗,許建立陪伴許多末期病人最後一程,也看盡病房裏的悲歡離合:「雖然我們無法替生命,多添一點日子,卻能賦予日子,多一點生命。」
文:陳泓銘
圖:陳泓銘、義工提供、網上照片
74歲的許建立,2008年起在溫哥華總醫院(VGH)擔任安寧義工,如今已邁入第十年;另外,他今年初也在溫哥華安寧院開始服務。提起他握過的每隻風燭殘年之手,「他們需要的只是陪伴。」
許建立原在溫哥華社區學院從事教職30多年,期間曾陪伴家人、同事走過最後一段路,「那時一位女同事知道我會去陪他們,丟給我一本書,是曾經當過溫哥華聖保羅醫院安寧病房主任醫師的大衛庫爾(David Kuhl)所?的《What Dying People Want》。她說我應該會從這本書中得到益處。」
當時他班上的一位女學生,正在本拿比醫院當義工,知道他有意願當義工,建議「可以先去受訓看看」,待他2008年一退休,便到VGH義工組(Volunteer Resource)報名。不過,他面試時卻跟負責人說:「我不一定能做得長久!」
原來曾是天主教徒的他,受洗時的教父告訴他說:「我之前也在美國華盛頓特區的安寧院當過義工,但只做了兩個案例便做不下去。」負責人聽了後說:「沒關係,你先做再說。」
協助病人靜心
沒想到,這一做,至今已過九年。
當病人被送入安寧病房時,醫院除了將病人身體的不適減到最低,也助他們獲得心靈上的平靜;既不企圖延長壽命,也不加速死期。入住的病人在徵狀獲得控制後,可以回家,成為居家病人,或者入住到安寧院。但多數都是在病房離開人世。而義工最主要的任務,是提供時間、精神來陪伴病人,而不是替病人解決問題。
他也解釋,安寧照護採取「五全」原則,「全人」意即病人全身、心、靈,都能獲得「全隊」醫療人員,包括醫師、護理師、治療師、藥劑師及義工的照顧。除了病人外,也包括「全家」家屬的慰問,及病人逝世後,對家人「全程」的哀傷關懷,最後再提供給包括國家或社區等「全社區」的資源做 生前及善後服務。
「我剛開始在安寧病房當義工時,有人跟我說,『那種地方』都是瀕死的人,你不怕那些負能量傳到你身上去嗎?我說:『一點都不擔心。一個存好心、做好事的人,絕對不會被任何負能量打敗。』我一直很堅信這想法,你用慈悲的心去對待人,這整個宇宙的正能量絕對都在你身上,保護?你。」
但人世最難的就是死別,看着病人與家屬哀絕的分別,難道不會受影響?
「我需要自我沉澱,靠着打坐冥想,平復心情。我也一直提醒自己,或許碰到一些情況很難過,但我也相信緣起緣滅,緣起了,人就可以交往,緣滅了,就結束了。記住自己的使命,然後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去消除這些事,重新整理。」他也謹記老師的教導,當義工一定要做好自我調適,才能夠幫助他人。
常講人生四道
在安寧照護中常講「人生四道」,包括道謝、道愛、道歉及道別。「我碰過一位研究癌症的日籍學者,不幸也罹癌。他臨走前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見女兒一面,女兒卻拒絕見他。這讓我有很深刻的感觸。這個人死前或許做過錯事,使得他女兒拒絕最後一面,讓他帶着遺憾離開。」他提醒,人生四道應該平時就該身體力行。
許建立曾是天主教徒,受到母親影響轉向佛教。除了學習能量治療外,他在學佛課程中,也修習了自他交換法及頗瓦法,都是透過觀想,將正能量轉給病人,幫助紓緩身心靈的重負,以及得到臨終時的平安。他說:「這是我為自己修的慈悲心,很適合幫助病人做病痛以及臨終的準備。」
「生死是很自然的循環,四季如此,人生也是如此。」許建立笑說「把自己的剩餘價值跟社會分享」,「不管還能活多少天,一天也好,一年也好,想想我們還能再做些什麼?」而他,在擔任義工的日子中,找到生命的意義; 更何況,他說:「雖然我付出了少許的時間與精神,但是受益最多的還是我自己,因為藉着努力學習這些人生功課時,我也為自己最後時刻的到來而準備?。」
鼓勵年輕人 加入義工行列
安寧病房的義工大多是60歲左右的退休人士,48歲的Tom Su(蘇恩聖)則是少見的中生代,他不禁疾呼:「希望有更多年輕人,可以加入安寧病房義工的行列。」
Tom的父親去年生了一場大病,他長期在醫院陪伴照顧,逐漸生起擔任義工的想法,於是加入本拿比醫院的義工團隊。他說:「我覺得我可以帶給人歡笑,所以我要利用這長處,幫助病人度過這最後一段時光。」
約他天堂再見
有個96歲的老先生對他說:「我就快要上天堂了,希望以後在天堂能再遇到你。」他聽了很感動,但也不希望他太消沉,就回說:「你說這話太早了,你還有很長的時間呢。」
他在安寧病房擔任義工9個月,最大的感觸是:「這些病人都是希望能有話可以傾訴,只要你能陪他,他就很開心。我看過一篇研究,很多病人都是阿茲海默患者,講話都沒有主題,但研究指出,只要你一直問他問題,他的腦子就會持續運動,狀況或許不會改善,但至少不會惡化。」
故事結集成書
許建立將他多年在加拿大與台灣安寧病房服務的親身觀察,寫成了《陪伴,在離別前》(左圖)。
書中記載了40篇短篇故事,描述從病人和家屬間的互動、面對生離死別的心境等。
除了介紹病房的種種見聞及義工工作的內容外,對臨終病人的各種心境、病人與家屬,以及與醫護人員間的關係、義工工作的陪伴性質和心得,都有發人深省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