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時下不少學校都舉辦機械人課程,作為STEM教育的一部分。12歲中一學生丁天俊偶然看到訪問殘疾人的電視節目,發現部分殘疾者可能手指無力甚至沒有手指,連斟水也要別人代勞,他於是運用在機械人班上學到的技術,設計出一款以頭部擺動控制的低成本機械臂,希望能改善殘疾者的生活。該機械臂早前獲得發明獎,更將在為殘疾者提供職業訓練的展亮技能發展中心作實測,期望有朝一日能普及。 明報記者 鄧力行 頭戴感應帽 側頭控手指開合 「以前覺得機械人是比較像玩的東西,但現在製作了機械臂,有了幫傷健人士的目標,就覺得其實機械人是可以幫助到全世界的東西。」天俊的發明是用「STEMbot」和馬達砌成的機械臂,並以其編寫的程式驅動,使用者戴上有感應器的帽子,將頭部向左微傾,機械臂的「手指」便會合上;頭部向右微傾,機械臂的「手指」便會打開,只要戴上這隻機械臂,手指無力甚至沒有手指的人,只要側側頭,便能自己完成拿東西和斟水等簡單動作,機械臂成本亦僅約3000元。 上機械人班學藝 自行研發3個月 為了做出心目中的機械臂,天俊付出了不少時間,在研發的2至3個月間,他每周有3至4天放學後便到他上機械人課程機構的課室,埋首鑽研3至4小時,除了要解決技術上的問題,更在概念上不斷改良。機械臂的第一版是要操作者用按鈕控制「手指」開合,後來有人問天俊:「如果他連手指都沒有,那怎麼辦?」他苦思良久,想出用側頭來控制機械臂,並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改良,最終製成品獲得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最佳學生發明獎(初中組)銅獎。 指導天俊的機械人編程學校課程統籌洪淑芬說,不少學校近年開始買3D打印機和機械人等硬件,之後卻因不懂操作而「投閒置散」,無以為繼。她認為只要讓學生學到基本的編程和邏輯,然後啟發他們去觀察社會的實際需要,然後鼓勵他們茪漎膍s相關技術,透過不斷嘗試犯錯和不斷改良,便可將這些技術應用在社會中,幫到有需要的人。 展能中心將3D打印製數具 展亮技能發展中心院長陳保龍稱,從機械人編程學校知道有這項發明後感受很深,認為天俊自己沒有殘障,卻能想到如何幫助殘疾者,是非常難得。他說現時坊間較少同類產品,即使有也相當昂貴,殘障學生難以負擔,他希望今年內可透過3D打印技術,為數名手部殘障的學生度身訂做機械臂,若真的能幫到學生的生活,甚至提升他們的就業能力,將會很鼓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