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歲的David Lin大學就在餐廳打雜、炒菜,一待十年,做着他的料理大夢,卻未能開成餐廳。他毅然從廚房轉進電腦房,跑到上海待兩年學習3D動畫,現又轉攻3D打印技術。他說:「我的人生,很複雜!」
文:陳泓銘 圖:陳泓銘、DG Print提供
近年3D打印蔚為顯學,相關公司應運而生。David Lin去年五月邀集三位好友,靠着存款、貸款及向親友募資了共二十萬元,成立了提供3D打印技術的「DG Print」公司,才一年時間,兩位好友抽腿,他另找了兩位新人加入,再次出發。
「一開始大家把3D打印想得太美好,這產業沒有前輩教你,學校也沒有相關課程,全都靠自己摸索。」他自嘲,「所以我們會是第一個死在沙灘上的人,你知道嗎?」
他解釋,3D打印之所以在近幾年「走入人間」,不再只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全靠前幾年有工程師分享了程式碼,激起一般人的好奇嘗試。「但並不是買一台3D打印機就好,它的技術不是一般人可以負擔或執行的,除了找檔案也要找材料,假如你想訂做一個適合你手掌的滑鼠,設計了一兩星期才印成,還花不少錢,那幹嘛不買現成的就好。」
他認為,3D列印必定走向「量身訂製」而無法量產。他說:「曾有人要我幫他印個皮卡丘,我回他用買的比較快,工廠開模生產一次可以做一千個,一個成本約五到十元,我印一個要二十元。我做的產品是量身訂做的,世上獨一無二的,如果要我印一個路邊都買得到的商品,那就失去意義。」
開餐廳準備十年
David對3D打印市場滿懷壯志,幾年前他卻渴望在溫哥華開一家名叫「BC Bistro」餐廳,專賣西海岸創意料理。他說:「我大學念的是商業,也兼在日本料理店打工,畢業後去學法國料理,還當了品酒師。我做了快十年的餐飲,存了10萬元,本來想開餐廳 ,但那時想的太簡單,為了找店面、等餐廳許可證,已經把錢都燒光了,才知道開餐廳至少要準備35萬元。
2011年朋友看準他的潛力,力邀他去上海學3D建築動畫繪圖,失意的他想着:「既然開餐廳失敗了,就重新來過。換地方開始,或許人生會因此不同。」他沒告訴任何朋友,默默地拎着行李出發到上海受訓。
他在上海花了八個月學3D電腦動畫、 3D建模、3D特效剪接等電腦技能。「就像填鴨式教育,學校全部教給你,再自己好好去練習消化。」
他一待兩年後回家,立刻將所學用在工作上,也建立起專業人脈。去年五月他在前公司的客戶James K.M. Cheng建築事務所的支持下,自立門戶創設「DG Print」公司,就連辦公室也是拜James所賜。「我第一個就問他有沒有推薦的地點當辦公室,他就說:『我有地方啊,租金算你一半。』」最後他只花了月租1800元,租下在溫哥華市中心的精華地段。
該辦公室佔地3200平方呎,「這地方原來是James的事務所,後來他們搬到對面大樓,便改成了儲藏室,堆放了他們從1998年以來的資料。基本上他們員工很少使用。我才花一半租金,就可使用整個辦公室,非常划算。」
開業一年已穩定
「DG Print」開業一年多,也遭遇人事更迭,近來已經逐漸穩定。David說:「目前有固定的客戶,手中進行的案子也不少,經營成本大概已打平,雖然還未能賺錢,但已有生存的空間。」
他曾在路上巧遇教過他的廚師,知道他改做3D打印,直問「你不是去開餐廳嗎」?「我這人的個性不會後悔,每件事都有它發生的原因,如果當初沒有學廚藝,後來學3D時,我處理問題的能力,可能就沒那麼強。」
問他還會想要轉行嗎?他笑說:「短期內,應該不會了。」
團隊新添生力軍
「DG Print」今年新添兩位生力軍,分別是27歲的鄧迪及24歲的周天。鄧迪從小就愛電玩,也對模型有興趣,大學在拉薩爾設計學院(La Salle)攻讀室內設計,去年畢業後到DG實習,深覺氣味相投,便留下一同打拚;周天在SFU大學念經濟,副修環境資源管理,他因熱愛手遊產品,也一頭投入了3D打印行列。
由於市場前景不明,溫哥華目前只有五、六家提供3D打印服務,David Lin說:「3D打印的利潤很難太高,大家都太清楚成本材料所需費用,頂多三成左右,跟餐廳利潤差不多。」
利潤有限
也因為如此,「DG Print」才開業一年多,已有兩位好友就先行告退。「有家室的人沒辦法一直加班,也要求看到即時的收益,但對草創的公司而言,這都很難做到。」
創業檔案
準備資金:20萬元
資金來源:存款、貸款及親友募款
僱用人數:4人合伙
成本回收:暫且打平
利潤:約三成
優點:可以量身訂製,獨特性高
缺點:成本較高,製作周期沒有想像得快
前景:走出溫哥華,成立分公司,成員也可以發展個人平台與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