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人嗜吃海鮮,單在2013年,每人便平均消耗65.5公斤海鮮,較全球人均食用量高逾3倍。過度食用海鮮已經導致全球漁業資源面臨枯竭,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統計,全球約90%的漁業資源已遭過度或完全開發。若想繼續有海鮮吃,消費者就有責任一同締造永續的海洋生態。
香港有環保團體積極推廣環保海鮮,並按海鮮的可持續性、品種、生產方法及來源地,將本港常見海鮮劃分為3個級別,包括「綠色—建議」、「黃色—想清楚」及「紅色—避免」,鼓勵市民選購環保海鮮,即其捕撈或養殖方法對海洋生態影響較小的海鮮。
按可持續性 海鮮分3級
不過,一般人單憑肉眼又如何分辨餐盤中的是否環保海鮮呢?最簡單是從食物標籤入手。但環保海鮮政策在香港仍處於起步階段,作為主要海鮮分銷商的大型超級市場仍然缺乏相關措施及政策,市民如欲選購環保海鮮亦無從入手,甚至有可能在不知情下吃了來源不明或瀕臨絕種的海洋物種。
2016年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調查發現,有超市出售多種屬全球受威脅物種的海鮮,當中包括紅衫魚、日本鰻魚、部分石斑及海參等。調查更發現有部分海鮮含有有害化學物,例如有鯰魚柳樣本含有可致癌的硝基應銦A美國及歐盟已禁止使用此化學物。調查亦指出超市售賣的海鮮有部分可能涉及人權問題,例如生產海蝦產品的泰國養殖場就經常被批評剝削勞工。
超市海鮮標籤資料不足不準
全港九大超市集團旗下的96間超市均未能向消費者提供足夠和完整的海鮮品種、來源地及生產方法(野外捕撈或養殖)等資料,即使表現最理想的超市,亦僅有約四成海鮮產品標籤列明上述所有資料。此外,產品標籤欠缺透明度或出錯都容易使消費者誤墮「海鮮」陷阱。調查發現,有超市將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易危物種的西星斑(Plectropomus areolatus)錯誤標籤為東星斑(Plectropomus leopardus);又發現出售的冷藏海參(Actinopyga lecanora),產品標籤上列明來源地為西非的尼日利亞,但有關地區卻未曾發現有該品種。
倡議環保海鮮採購政策
超市在環保海鮮普及扮演蚆|足輕重的角色,有責任制定全面的環保海鮮採購政策,為消費者提供可靠、安全又環保的海鮮選擇。超市除可增售環保海鮮,避免出售受威脅物種外,亦需提供清晰海鮮標籤,設立有效監管制度,監察有害的化學殘留物,並與供應商合作,主動識別及跟進懷疑與人權問題有關的海鮮產品。現時全球多個大型超市已落實及履行環保海鮮採購政策,香港的超市集團應趕上國際步伐,加入環保海鮮行列,一同守護海洋的未來。
■小知識:香港人均海鮮消耗量全球第八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數字顯示,僅佔世界人口0.1%的香港,是亞洲人均海鮮消耗量第二高的地區,全球更排行第八,平均每名香港人每年消耗65.5公斤海鮮,較全球人均食用量高逾3倍,當中九成海鮮從世界各地超過170個國家及地區入口。這數字意味茩輕鉹H的海鮮選擇直接及嚴重地影響全球的漁業資源,反映我們對保育海洋資源責無旁貸。
齊來保護海洋,立即透過QR code下載並參考《海鮮選擇指引》,作出更環保、更精明的選擇!
文、圖: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
[通通識 第4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