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10名中文大學學生在中大這個山城開「士多」,與校內正在擴建的連鎖超市抗衡,同時亦與「貪方便」和「惰性」打仗,身體力行地為同學代購本土產品,賣出一件貨品的同時,也賣一個故事,盼水滴石穿,希望同學了解貨品背後的辛酸,養成支持小店的習慣。
明報記者 李詠珊
與本土店合作 替同學代購貨品
沙田這個「山城士多」不見其蹤只聞其聲,其實是10名中大學生開設的網店,每月兩次,為同學代購由大埔蒐羅的食物和日用品,貨品種類不過20款,但都是他們精挑細選的本土生產,例如手工傳統小食花生糖和南瓜酥,麵廠鮮製的菠菜麵和全蛋麵,亦有環保之選的布衛生巾和以再造油生產的洗手液等。
中大這自成一角的小社區,長久以來都只有一間連鎖超市和女工合作社小賣店提供日用品。近日中大本部3間餐廳相繼結業,騰出了空間,啟發了學生想像,希望可用以自組另類經濟,讓同學有更多選擇,但事與願違,連鎖超市已成功爭取在其中一部分擴建。
實體店未能成事,但激發中大醫學院三年級生鄭海珊聯同五湖四海的同學,嘗試創造其他可能,以一個月時間走遍大埔墟的街市,向小店老闆推廣「山城士多」概念,得到合作機會,亦漸漸建立關係。鄭海珊說,「所謂的買賣,不一定只有錢,而是有多些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有多點互助,很有意思,改變我對消費的認識。」
每件貨品附簡介 道出背後故事
拉近了與小店的距離,意外地得到一些小甜頭,涼茶店老闆為了應付他們大量的訂單,早上6時起身開火煲涼茶,交貨時還免收尾數的幾十塊;傳統小食店老闆跟他們道別之際,隨手拋出兩大包零食予他們以示鼓勵,不過「山城士多」的同學未有因此而滿足。
政治與行政學系三年級生陳曉晴在「士多」中主力做「講古佬」,寫出每間小店背後的辛酸,拉近同學與小店的關係,「你吃一碗飯,不是飯這麼簡單,知道經歷了多少血汗,我們才學會更尊重這種食物」。原來那一口鮮味蝦子麵,出自90年歷史的小店,是三代人的承傳;那甘香的百花山草茶,是研究多年的家傳秘方;瓶中清甜的粟米汁,是一個媽媽的苦心,堅持無添加將粟米磨成汁。當貨品送到同學手上,會附送傳單簡介小店,志不在推銷「山城士多」,而是稱讚生產者的工藝。
催單取貨一腳踢 不計較倒蝕
「又蟆筒B喱喇?」是傳統小食店老闆對同學的「評價」,因為每次訂貨除了要處理數十張訂單,又要不時與老闆聯繫「催單」,同學還會親自取貨,拿茠10磅花生糖,背10多瓶粟米汁,不管日曬雨淋游走大埔富善街,只為服務同學。勞動背後,他們都沒有工錢,只靠每件貨品收取多一角幾毫來預支運輸費,但上月訂單不多,「山城士多」還倒蝕了一點。
「知道有山城士多的存在,不一定要幫襯,但至少給他們知道有不止一個選擇。」鄭海珊稱士多開業不足一個月,有超過50張訂單,多於預期,看見同學的支持,一切都值得。1990年代出生的他們對舊社區念念不忘,眼見小時候常見的地舖和街市逐漸被商場吞噬,從前街坊聚腳地慢慢消失,法律系三年級生莊業豐亦感可惜,「以前有互動,社區才會有生態,現在好像是一個集團在這嵋紊,其他人好像只是住在這堙A不像(在這)生活」。成立「山城士多」似是他們10個中大同學的一個小抗爭,不是在反對什麼,而是鼓勵人戰勝「惰性」,不要只妥協光顧大財團,才可讓多一間小店生存。
山城士多﹕http://code.mingpao.com?1775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