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史上最慘烈的戰爭,參戰國家和地區多達80個,香港亦不能倖免。1941年12月8日,日軍發動太平洋戰爭並越過羅湖邊境進侵香港;18日後,香港總督楊慕琦向日軍投降,12月25日佔領香港,史稱「黑色聖誕日」,香港進入「三年零八個月」的日佔時期。 雖然日本當局隨即發出公告,指出「此次日本軍佔領香港之目的,乃在消滅英國百年來侵略東亞之大本營、剷除以搾取欺瞞為主之西洋帝國主義的苛政」。然而這只是日軍冠冕堂皇的藉口,在日本的嚴刑峻法下,香港市民的生活朝不保夕。 日化政策 為去除香港原有的殖民統治色彩,並配合日本宣傳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香港佔領地總督部(即日佔香港時期的政府總部)於1942年公布港九主要街道和地標改用日本化名稱,如皇后大道中改名「中明治通」、中環告羅士打酒店改名松原飯店、香港仔改名元港區等等,除了擾民以外並無實效。( c香港歷史博物館) 歸鄉政策 為了保留香港的糧食和資源,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日本當局在香港實施歸鄉政策,威迫大批香港人返回中國內地,並成立「歸鄉指導委員會」大肆宣傳。歸鄉人士只可徒步回鄉,途中更可能遇劫,旅途可謂九死一生。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時,香港的人口已從戰前的160多萬銳減至約60萬,人口凋零。( c香港歷史博物館) 貨幣政策 日本佔領香港後,配定港人要用港幣兌換軍票,藉以換取港幣到海外購買軍用物資;初期兩元港幣可換到軍票一圓,至1942年中,四元港幣才換到軍票一圓;不足一年後,日本當局更全面停止港幣和軍票的兌換。日本當局濫發軍票,帶來通脹問題;最後軍票形同廢紙,嚴重破壞香港的經濟和金融體系。( c香港歷史博物館) 總結 在日佔時期的擾民措施下,香港市民生活艱苦;日本當局從來沒有認真顧及民生訴求,所有政策純粹用來粉飾太平,或為戰爭服務。直至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後,香港社會才擺脫三年零八個月的噩夢,並在港人的同心同德下復元過來。 文、圖:香港歷史博物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