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抗戰歷史上有過兩次發生在上海的淞滬會戰,一次發生於1932年,另一次則是1937年。 19路軍曾奮起抵抗 第一次淞滬會戰,發生於1932年1月28日,又稱「一二八事變」,而日方稱「第一次上海事變」。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方為轉移國際視線,並壓迫國民政府屈服,在上海不斷挑起事端。1月28日晚,日本海軍陸戰隊以所謂「日僧被毆事件」為藉口,突向閘北的第19路軍發起攻擊,隨後又進攻江灣和吳淞。第19路軍在軍長蔡廷鍇、總指揮蔣光鼐率領下奮起抵抗。日軍三度增兵,四易主帥,前後出兵10萬人,戰線延及吳淞、太倉、嘉定一帶,日機並轟炸蘇州、杭州,軍艦亦逼近南京威脅。 戰役歷時33天,3月2日,日軍在太倉瀏河登陸,第19路軍腹背受敵,被迫全線撤退。其後日軍佔領真如、南翔,宣布停戰。5月5日,中日簽訂《淞滬停戰協定》,規定日本撤兵,淞滬秩序恢復。由於國際出面調停上海戰火,對日本在中國東北的侵略採取放任態度,這期間,日本扶植的「滿洲國」傀儡政權得以出籠。 蔣介石逼日軍轉向主動攻擊 第二次淞滬會戰則發生於1937年8月13日,中方稱「八一三戰役」,日方稱「第二次上海事變」。1937年北平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將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同時也為引起國際社會對日本侵華的注意,在上海主動攻擊日軍。中日兩國不宣而戰,由地區衝突真正升級為全面戰爭。 「血肉磨坊戰爭」 激戰3個月 中日雙方約有100萬軍隊投入戰鬥,戰役持續了3個月,日軍宣布死傷4萬多人,國軍統計死傷30萬人。由於國軍抗敵悲壯,死傷極為慘烈,被戰史學家稱之為「血肉磨坊戰爭」,甚至被譬喻為「中國版凡爾登戰役」。 由於當時中日軍力差距大,國軍雖竭盡全力,但都無法組織有效的防禦。大片國土失守,首都南京告急。1937年10月,國府決議遷都重慶。11月12日夜,上海淪陷,淞滬會戰結束。 除軍隊耗損,淞滬會戰後期毫無章法的撤退令戰線完全崩潰,令日軍得以長驅直入,間接導致南京保衛戰提早開戰。而12月13日南京失守後,日軍遂進行了震驚世界的「南京大屠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