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本報早前揭發劍橋護老院露天脫光長者衣服等洗澡,引發安老院舍質素的關注。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陳章明接受本報專訪指出,安老政策長遠要走向家居照顧,但現時本港側重於院舍照顧,長者院舍入住率達6.8%,較其他地區為高,居家照顧也非以人為本,單是服務時間已受機構所限,反要長者遷就配合,相對澳洲及日本等地落後20年,令長者被逼入住安老院舍。
明報記者 錢瑋琪 陳顥之
現行私營安老院受《安老院條例》規管,訂明院舍設備和人手的最低要求,不過條例逾20年沒修訂。全港547間私營安老院僅141間因獲社署買位而提升至水平較高的「甲一」或「甲二」類別,餘下75%私院並無機制或誘因促進改善質素。
《安老院條例》20年未修訂
安老事務委員會委託港大做的《長者社區照顧服務顧問研究》於2011年發表。報告指本港家居及院舍照顧失衡,當年的長者入住院舍率達6.8%(現時住院長者約6.5萬人、佔整體老齡人口約6%),較新加坡、日本及澳洲分別2.3%、3%及5.4%為高(06年數據)。同時,本港在2010/11年度的院舍與社區照顧的政府開支比率亦高達6.7﹕1。
星日長者臨終前1.5年才入院舍
本港受資助社區照顧以綜合家居照顧、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以及長者日間中心為主,名額共約2.5萬個,僅為整體宿位的三分之一。陳章明說,長遠政策需要走向居家安老,但本港政策及服務卻落後15至20年,舉例如日本及新加坡等地,長者在臨終前1至1.5年才需院舍照顧,但在港長者於臨終前3年已經住院。
他說,現時本港社區照顧概念非以人為本,不諱言於2013年底向長者發放的1200張「社區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反應也不熱烈,除了因撥款與人手不足,服務時間也受機構所限,「簡單如長者食飯時間,也要遷就機構早上11時派午飯、下午3時派晚飯」;他舉例指澳洲有兼職人員可24小時上門護理,日本也有類似服務(見表)。
澳洲設24小時上門護理
陳章明解釋,被評為中度缺損或長期病患的長者,病情若穩定,毋須定時打針或緊急醫療服務者,都可透過家居照顧處理,但因現時社區服務不足,無奈入住院舍以獲取全日照顧。他續說,現時有兩所機構提供自負盈虧的陪老員計劃,不但有一般照顧及護理,亦可陪同覆診甚至用膳,計時收費,待服務券完成檢討,於年底或明年初再推出時可考慮參考。
社聯長者服務總主任陳文宜認同社區照顧不足會令長者被逼入住院舍,間接導致私院良莠不齊的原因之一,本港亦缺乏有系統的家居服務規劃,難切合不同長者需要,建議未來的服務券可提供非限時服務及加入緊急入住院舍的暫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