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年流感肆虐,有讀者問起,英國人的土俗,打噴嚏的時候講bless you!(願主保佑你),德國講Gesundheit!(安康無事!),華人究竟講些什麼?香港的舊時土俗,是講「大吉大利」(「大吉利市」也可),或者「好鵅B好鵅I」這些香港土俗,到了上世紀90年代,竟然失傳。
上世紀60至80年代的電視台,刻意請粵劇大老倌之類(例如梁醒波、李香琴等)做綜合娛樂節目,例如《歡樂今宵》的節目主持人,在喜慶節日善頌善禱,互祝吉祥,將這些土俗帶入大眾傳媒。
新年也會互相道喜,講恭喜發財之類,當然笑納,但一旦人家恭維過往的好事,例如「兄台往年生意真好,來年也必定是好景。」就會急忙說「託福、託福」。一般而言,講自己的好事、或人家恭維自己,怕身邊的鬼神(小氣鬼)妒忌搞亂,於是英國人講的時候,手觸木桌或其他木器,說touch wood。這來自日耳曼語系的土俗,認為樹木精靈會保佑人,敲打就會顯靈。
俗語關乎天帝信仰
華人怎麼講呢?我們講「託天之福」,簡稱「託福」,如果有大人先生在場,而該賢達又有份帶挈自己,便可以說「託先生鴻福」,例如說「託先生鴻福,敝公司生意仍可維持」,如果賓客只是恭維,言過其實,則會講「承你貴言」、「大家咁話」來互相恭維。接見朋友賓客,遇上好天氣,德國人恭維賓客,會說「你為我們帶來了好天氣」,華人則說「天公造美」。這些俗語,都有深遠的天帝信仰和道德教訓,要人敬天感恩,也是謙虛受益。
年輕人講「touch wood」 不講「託福」
往日這些華人風俗,是日用語言,今日就要做語言考古,香港的華夏文化丟失,從這些俗語的消逝可見一斑。80年代後期,香港的某些文人在暢銷報紙鼓吹崇洋媚外,將這些華人土俗視為過時老土,於是在青年一輩失傳,年輕人寧願講英國的土俗touch wood,而不願意講華夏的天帝信仰「託天之福」。今後,香港學校普教中和英文教育,會再進一步,將香港的土俗淘洗淨盡。
同姓宗親通稱「華宗」
新年賓客,遇茼P姓宗親,一般說宗兄、宗弟,或族兄、族弟,通稱華宗。以前《歡樂今宵》的節目主持人何守信,遇到同姓之嘉賓,以華宗稱呼,甚至華宗、華宗的連稱,以示欣喜,好似他鄉遇故知一樣。「華宗」的本義是古代名門望族,華是顯貴之意,如《文選?任昉?王文憲集序》說:「公生自華宗,世務簡隔。」後來用以稱呼同族或同姓的人,如《西遊記?第十四回》說:「師父,你是唐姓,怎的和他是華宗?」
可惜今日,同姓宗親,陳先生見陳先生,不能稱兄道弟者,一時語塞,竟以陳先生稱呼對方的。
文: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陳雲
圖: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