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十一點剛開門,Woo Vintage Clothing的店主Natalie Kunow就忙着接電話。
有顧客打來詢問有沒有特定年代的小禮服,有人想賣家中收藏已久的舊衣,還有電影學院的人打來問有沒有六零年代風格的衣服可以購買。
都說「衣不如新」,卻原來,舊得有型就是寶。
「我要的是古董衣,跟一般的二手衣服不一樣。」Natalie解釋,「古董衣有一定的歷史,至少二十年以上,不論是在材質和作工上都具有一定的水準和保存價值。」
扮靚靚不撞衫
撞衫?不稀奇吧。
連明星都會遇到這問題。大品牌壟斷之下,熱門的牌子就那幾家,當季衣服就那麼幾款,買來買去,撞衫就難免啦——可要是古董衫,則另當別論。
「古董衣不但風格獨特,最重要的是質料、手工經得起考驗。」Natalie說﹕「目前市面上販售的成衣,多是工廠機械製式化做出來的成果,如果仔細去觀察,不論在剪裁、布料厚度和質地,都不如手工製的古董衣。」
她補充,「現代人天天都想買新的東西,而成衣業為了壓低成本、降低售價,製作成衣上作業機械化,大量製造的情況下,除了衣服質量降低了很多,風格也不再獨特,走在路上撞杉的機率也高!」
目前Woo Vintage Clothing店囊括了從1890年代至1990年初生產的衣物。除了加拿大本地,Natalie也經常透過網路,從美國、英國等地進口具有歷史的古董衣物、飾品、墨鏡或鞋子。商品大部分是已經使用過,也有從未使用、還帶着吊牌的全新「舊」衣服。風格獨特廣泛,吸引的顧客在年齡層上也十分寬闊。
Natalie表示﹕「我在挑選骨董衣時,不是照着自己的喜好來購買,而是帶着開放的心胸去選擇不同風格的衣服;即使是像母女兩人不同年齡層的顧客走進店面,都能夠在店裏找到自己心水的服飾。」
看似簡單其實不易
曾經在古董衣店工作的Natalie,靠着自己對於布料和裁縫方面的了解,加上工作累積下來的鑑賞能力,以網路作為生意的起頭,在架設網站後開始賣起了自己收藏的古董衣,存貨最多的時候共有約三百件古董衣在網上販售。
「我將家中地下室改成拍照的工作室,將每件經過清潔處理的古董衣在人模型上拍照,並放上網站。」Natalie回憶着,「每一件衣服都需要經過這些步驟,其實蠻累的。我本來以為在家工作似乎是輕鬆容易,後來才發現,就是因為把家作為工作場所,反而變得沒有私人的時間,也無法接觸到人群。這樣做了六個多月,我了解到最終還是得找個店面。」
在尋尋覓覓之下,Natalie找到了自己位在煤氣鎮的店面,在那裏經營了四年年,最後因為房租上漲,不得已再次搬遷。
「煤氣鎮附近因為住家少,大部分的客源都仰賴觀光客,加上租金上漲,最後只好搬遷到租金較便宜的緬街(Main Street)。」她笑着說﹕「我非常喜歡這裏,這條街具有獨特的風格,鄰里們也支持本地商業,讓我得以順利進行。」
收支打平生意願穩
做這行生意,最需要的就是正確地辨識商品的價值,靠得是經驗和眼力。在購買貨源時,Natalie必須發揮平時「閱」衣無數得來的經驗,她表示之前在古董衣店打工的經驗給了很大的幫助,早期為了更好的分辨衣物,還會上網購買古董商品目錄,以舊目錄作為對照的標籤,來找出衣服出產時期。
「每個年代風格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動。」Natalie指着店裏的舊目錄,「像高腰褲,或是打折褲,甚至是使用的拉鍊、布料或是針織法都能說明衣服出產的大約年份。」
「許多人剛入這行,第一發現辨識古董衣的價值不是件容易的事,第二發現資金回收慢,經營沒多久就撐不下去了。」Natalie說﹕「其實能做到現在,全靠着自己對於古董衣的熱情,至於收支,也不過打平而已。」
「但不管怎樣,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我十分滿足!」
文/圖:葉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