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加西版(溫哥華) - Canada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圖片
「殺馬特」是來自村鎮的城市移民,多屬20歲上下,受教育不多,缺乏謀生技能,在大城市做收入很低的工作,例如理髮師、保安、快遞員或服務員,誇張髮型是他們的最明顯特點。(網上圖片)
放大
 

其他新聞
時事漫話﹕民主黨宣誓佔中被斥「賣港」
時事漫話﹕相關概念
社評練習題﹕外交策略精準 俄國左右逢源
社評練習題﹕練習題
持份者﹕Apology for Hostage Crisis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世界公民.城鄉差距:新生代工人的挑戰

【明報專訊】改革開放、三農問題、城鄉差距,要明白中國現况,難免要從歷史角度了解各個議題的成因和發展,「農民工」這議題從30年前開始,最新的情况又是怎樣?

「新工人」尋找自我身分認同感

根據國家統計局在2013年發表的報告,中國有2.6億農民工。在官方和社會的用語,「農民工」仍然是對從農村到城市打工者的普遍稱呼,不過同學應該聽過,70年代或之前出生的第一代工人當過農民,視農村為歸宿,80年代以後出生的新生代工人則大部分沒有務農經驗,只希望在城市落地生根。據調查,新生代工人已佔整體打工人口約七成,他們的經濟和精神訴求不容忽視。

新生代工人抗拒「農民工」的稱呼,因為該稱呼突出打工者的戶籍是農村,暗示他們不是擁有和城市人一樣的公民身分,未能享有同等的生活或工作待遇。相反,「新工人」的稱呼令人聯想到「老工人」(國企工人),新生代工人渴望重拾國企工人曾經擁有的地位和福利,所以他們喜歡被稱為「新工人」多於「農民工」。

「新工人」對自我身分的追求可體現於「殺馬特」現象(源於英文smart),簡單來說就是一班來自中國各村鎮的低收入打工者以誇張的造型,如蓬鬆的爆炸頭、顏色鮮艷的染髮、奇特的服飾穿梭城市,引來周邊精英階層的異樣目光。根據內地學者分析,「殺馬特」現象除了暴露城鄉矛盾,亦反映身處基層的新生代工人正尋求自我身分的認同感。

在城市安居 談何容易

對新生代工人來說,「家」並不在農村,他們希望待在城市,但要在城市安居,談何容易。工資低、工時長、工作乏味、沒有發展前景、缺乏社會保障——這些都是新工人面對的挑戰,不過目前最困擾大部分城市打工者的,其實是住屋問題。

在深圳的工廠宿舍,平均每人的居住面積只有20多平方呎,設備簡陋,有些甚至沒有桌椅、晾衣服的地方或電源插座。而且在集體宿舍居住,私生活成了工廠生活的延伸,對工人的精神構成不少壓力。

和工人宿舍相比,在廠外租房子亦不容易,在蘇州,約80平方呎的房子月租200至300元人民幣,佔工人收入約20%。房屋設施簡陋,7至10戶共用一個廁所和浴室,房間只以木板隔開,室內光線微弱,白天都要開燈。至於購買房屋,更是工人遙遠的「奢望」。跟香港相似,內地城市的樓價升幅非常誇張,2010年北京五環地帶的房價為每呎2000元人民幣以上,比十年前升了7倍,按一個普通工人的收入水平計,一年不吃不喝也買不到10呎的面積。和北京一樣,重慶是個高消費城市,一名當地工人感嘆:「我現在租的這個公寓,是舊房,如果買下差不多要35萬元。35萬元!我們可能一生都掙不了那麼多錢。像現在的房價,本來計劃一年存一萬,或者一年存5000元,多少年之後可以買一個房子,到時候房價一漲,什麼都泡湯了。」

城鄉差距大 新生代拒當農民

有人問,在城市生活這樣困難,為什麼新生代工人不回農村生活?第一是他們對農村沒有歸屬感;第二是農村和城市的收入差距實在太大。雖然收入不能完全反映生活素質,但也是其中一項重要指標。

根據2010年中華全國總工會的調查,新生代工人的平均月入為1748元人民幣,雖然僅為企業職員的平均月入57.4%,但已比當農民的收入高很多。據分析,收入最低的農民月入只是廣東工人的2%,最高也只是27%。

既然返回農村不是理想退路,內地政府和民間團體實在需要智慧和決心,為新生代工人在城市面對的窘境尋求出路,保障他們在住屋和工作方面的權益,並着力紓緩城鄉差距,從根本解決「城市化」所衍生的社會難題。

文︰樂施會

圖︰網上圖片

 
 
今日相關新聞
世界公民.城鄉差距:新生代工人的挑戰
世界公民﹕相關概念
[顯示全部題目]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2017地產展望 2017理財特刊1&2 健康生活181
 
 
 
主頁 ,  聘請 , 招租 ,
商業招租  ,  出讓  ,  補習  , 
招生  ,  各類服務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