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年剛開始,我們都憧憬着一切新的開始,但有否思索過人類誕生,從無到有的神秘開始是怎樣的?每當觸及這個話題,通常立時想到西方解釋——無論是希臘式的神話,或是基督教的神學,關於中華民族的起源,屬於我們的上古神話,卻往往被遺忘。本期我們就一起回歸到中國那個天地初開、渾沌一片的上空。
中國經典神話《山海經》,記載了天地混沌,人類的開始,以及一切的中國鬼神、怪物,每個人物都怪異、獨特非常,成為日後中國文學作品不可缺少的材料,例如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神怪而不失浪漫的故事,都成為各種古典或現代文學作品的再現對象。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現代作家高行健就曾以《山海經》作為其劇作《山海經傳》的創作依據。
高行健最為人熟悉的,相信不是他的作品,而是首個華人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在諾獎的評審眼中,他出色的是小說作品,而不是劇作,但他的劇作絕對不遜於小說。《山海經傳》把天地四方諸神的性格、家庭關係、管轄地的形勢,利用極為熱鬧的方式,透過不斷出現、七嘴八舌的人物呈現出來。《山》劇本的其中一個特色,應該是人物極多,極為龐雜。單看天帝帝俊的兩個妻子——日神羲和與月神常羲,以及她們的十個兒子(太陽)和十二個女兒(月亮),不斷交替出現,推進劇情,已能感受劇場將會如何熱鬧。
龍/蟲、混戰/鬧劇:角度問題
高行健同時把極具戲劇性的戰爭場面加進劇本中:蚩尤與黃帝的一場拚死鬥生的激烈戰鬥。蚩尤與黃帝都是熟識的上古人物,但在傳說中,他們未必以人類的樣子出現,而在《山海經傳》中,蚩尤便是「獸身人面牛蹄,銅頭火眼」。協助黃帝的,有個強悍的戰士:龍首龍身並長着一對翅膀的應龍,他像電玩遊戲的神獸般,能夠使出翻江倒海的技能,但當與蚩尤和其戰士夸父相遇時,對方視他為一條爬蟲,不斷的嘲諷他作為龍的外形。雙方便因此生出不少滑稽的對話和舉動,戰爭由此滲進鬧劇的成分。
各個在混戰或迷糊地聽着鳥聲、悠閒地種着蟠桃過活的,是那管轄大地、看顧人類世界的天神,仔細看他們的生活,並不像西方的天神,有着曲折離奇的身世,或是英勇果敢的形象,他們只是忙亂地應付着不知是真是假,又不知從何而起的亂局。我們熟知的歷史人物也不是單一地演着正面或反面的角色,而是有着不能缺少的,上古時期直接、率真的神聖人物也有可能狡猾,凶惡的也有其可愛滑稽的一面。
我們的起源不一定如別的故事一樣浪漫神聖、驚險刺激,但我們仍需閱讀神話,這是自古以來嘗試講述起源的神話,一個天馬行空眾聲喧鬧而絕不悶場的故事。今天,讓我們仰望天空,月亮嫦娥。
文:李嘉儀、何杏園
圖:資料圖片、陳瑞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