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解國民黨 從一黨獨大走到政黨輪替
李登輝於1946年成為台灣中共地下黨員,後因厭倦權鬥而退黨。1971年,他加入國民黨。不過,後來在其執政期間,他帶領台灣走向民主化和本土化的同時,也種下國民黨分裂、民進黨崛起的種子。李登輝曾在著作《餘生》中透露,他加入國民黨,是因「最危險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
稱「危險地方最安全」而入黨
《聯合報》報道,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在任內辭世,李登輝繼任總統並出任黨主席,國民黨內部分裂成親李的主流派與非主流派,開啟黨內2月政爭。連戰內閣上任後,非主流派退出黨內決策圈,黨內再無勢力阻止李推動國民黨本土化路線。同年,郁慕明、趙少康等人出走成立新黨。
李登輝執政期間,民進黨逐步取得政治空間。1997年,民進黨提案修改選罷法,增政黨補助款,公開違反憲法規定立法院不得增加預算支出,卻在國民黨支持下過關。民進黨自此每年可取得高額補助金。
1997年,李登輝推動凍省,即省虛級化,被解讀為壓制時任省長宋楚瑜。1999年李登輝支持連戰代表國民黨出選總統,宋楚瑜退黨參選。其間爆發興票案,宋楚瑜最終落選。
促使宋楚瑜出走 國民黨分裂
民進黨在2000年取得政權,宋楚瑜被迫出走另組親民黨,國民黨再度分裂。2001年8月,台聯成立,李登輝站台批判國民黨,遭國民黨撤銷黨籍,但他仍被本土社團視為精神領袖。而分裂的國親新三黨,至今未能再次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