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衛生署昨日公布大腸癌篩查計劃數據,至9月已逾16萬人參加,1170人確診癌症,約60%屬於早期,計劃亦發現了近1.2萬名參與者有大腸腺瘤並將其切除。有學者表示大腸腺瘤有10%至30%機率10年內變成癌症,計劃亦篩查到更多早期大腸癌,增加病人存活率,結果令人鼓舞。衛生署表示,明年起篩查計劃將擴展至50至75歲。 16萬人參加 1170人確診癌症 衛生署自2016年9月推出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於去年起恆常化。衛生署公布,2016年至今年9月底已有超過16.6萬人參加並接受大便隱血測試,約1.95萬人大便隱血結果呈陽性。結果呈陽性並已接受大腸鏡檢查的人中,約1170人有大腸癌,另約1.19萬人有大腸腺瘤,腺瘤已在檢查時被切除。衛生署補充,確診大腸癌的個案中,男女比例約3比2,發病年齡介乎56至76歲,中位數為67歲。 衛生署分析755宗大腸癌個案,約60%屬於第一及第二期。大腸癌篩查計劃覆蓋56至75歲香港居民,明年1月1日起將擴展至50至75歲,即於1944至1970年出生者。 中大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副院長黃至生表示,中大曾於2008至2012年為50至75歲市民篩查大腸癌,5863名接受大便隱血測試的市民中,10人確診大腸癌,比率約為0.2%。相比衛生署大腸癌篩查計劃有0.7%人確診大腸癌,他認為因計劃擴展前招募更多年長市民參與,使確診率較高,同時反映計劃有效篩查出患癌者。大腸腺瘤有10%至30%機率在10年內發展成大腸癌,盡早切除亦能避免變成癌症。 根據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17年本港大腸癌新症有32.9%屬第一和第二期,對比篩查計劃的60%,黃至生說,過往病人多出現大便有血、便秘等病徵才求醫,發現時可能已較後期,數據反映計劃能篩查到更多早期大腸癌個案,增加病人存活率和減低長遠醫療負擔,形容計劃是成功和令人鼓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