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1】走運與倒霉,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絕對對立的兩個概念。世人無不想走運,而決不想倒霉。
【2】其實,這兩件事是有密切聯繫的,互相依存的,互為因果的。說極端了,簡直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這並不是我的發明創造,2,000多年前的老子已經發現了,他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老子的「福」就是走運,他的「禍」就是倒霉。
【3】走運有大小之別,倒霉也有大小之別,而二者往往是相通的。走的運越大,則倒的霉也越慘,二者之間成正比。中國有一句俗話說:「爬得越高,跌得越重。」形象生動地說明了這種關係。
【4】吾輩小民,過茈郊面`常的日子,天天忙茼Y、喝、拉、撒、睡,操持荇耤B米、油、鹽、醬、醋、茶。有時候難免走點小運,有的是主動爭取來的,有的是時來運轉,好運從天上掉下來的。高興之餘,不過喝上二兩二鍋頭,飄飄然一陣了事。但有時又難免倒點小霉,「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沒有人去爭取倒霉的。倒霉以後,也不過心裡鬱悶幾天,對老婆孩子發點小脾氣,轉瞬就過去了。
【5】但是,歷史上和眼前的那些大人物和大款們,他們一身繫天下安危,或者繫一個地區、一個行當的安危。他們得意時,比如打了一個大勝仗,或者倒賣房地產、炒股票,發了一筆大財,意氣風發,躊躇滿志,自以為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固一世之雄也」,怎二兩二鍋頭了得!然而一旦失敗,不是自刎烏江,就是從摩天高樓跳下,「而今安在哉!」
【6】從歷史上到現在,中國知識分子有一個「特色」,這在西方國家是找不到的。中國歷代的詩人、文學家,不倒霉則走不了運。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說:「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司馬遷算的這個總賬,後來並沒有改變。漢以後所有的文學大家,都是在倒霉之後,才寫出了震古爍今的傑作。像韓愈、蘇軾、李清照、李後主等等一批人,莫不皆然。從來沒有過狀元宰相成為大文學家的。
【7】瞭解了這一番道理之後,有什麼意義呢?我認為,意義是重大的。它能夠讓我們頭腦清醒,理解禍福的辯證關係:走運時,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過了頭;倒霉時,要想到走運,不必垂頭喪氣。心態始終保持平衡,情緒始終保持穩定,此亦長壽之道也。
1998年11月2日
■作者簡介
季羨林(一九一一—二○○九),已故國學大師,與二○一八年過世的饒宗頤並稱「北季南饒」,三十五歲成為北京大學最年輕的教授,以精通梵文、吐火羅文等已消亡的語言為名。文化大革命期間,他慘遭學生、工人批鬥,囚於北大環境惡劣的「監改大院」(俗稱「牛棚」),後來將回憶寫成《牛棚雜憶》,盼教育後人別重蹈覆轍。
■相關著作
《季羨林談人生》
作者:季羨林
出版:三聯
■學習重點
禍福相倚
「禍福相倚」語本《老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禍與福常相因而至,往往福因禍生,而禍中藏福。「樂極生悲」告誡我們切勿得意忘形,「否極泰來」則勉勵我們相信黑暗過後總有光明。日中則移,月滿則虧,世事物極必反,周而復始,人生的禍福都是天道循環,只要能夠泰然處之,安之若素,不懷憂喪志,一旦困厄結束了,順遂的日子必然到來。如此看來,如果當下是「最壞的時代」,那麼「最好的時代」也不遠矣。
■實戰篇
【1】本文共有7個段落,假若把結構分成4個部分,試指出各部分由哪些段落組成。(8分)(圖d)
【2】試根據第1至第2段的內容,判斷以下陳述,選出正確答案;限選答案一個,多選者0分。(4分)
i) 作者認為走運與倒霉兩個概念必然相互牴觸。 正確 ○ 錯誤 ○ 無從判斷 ○
ii) 作者引用老子的話語旨在說明人有旦夕禍福。 正確 ○ 錯誤 ○ 無從判斷 ○
【3】綜合全文,以下哪項為作者對禍福的看法?(2分)
A. 禍福由人
B. 禍福有命
C. 禍福相生
D. 禍福無常
A○ B ○ C ○ D ○
【4】作者引述司馬遷《太史公自序》,用意何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下哪項描述最切合作者提出的「長壽之道」?(2分)
A.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B.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C.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
D.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
A○ B ○ C ○ D ○
【6】綜合全文,作者運用了什麼手法說理?(2分)
(1) 對比 (2) 引用 (3) 設問 (4) 比喻
A. (1)、(2)
B. (1)、(2)、(3)
C. (1)、(3)、(4)
D. (2)、(3)、(4)
A○ B ○ C ○ D ○
■黃慧琦
現職中學教師,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深信文字的力量。
顧問老師:黃慧琦
圖:資料圖片
鳴謝:三聯出版
[語文同樂 第4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