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閉幕後,有關決定的解讀林林總總,但為何會以國家治理體制和治理能力這個既大又虛的概念作主題?官方新華社昨日一篇6000多字的長文,透露了箇中秘辛。原來,四中全會的主題全由習近平個人欽定,而他的這番奇想,則因為突然想起鄧小平27年前的一番話。
新華社昨日的長篇通訊題為「築牢中國長治久安的制度根基」,介紹四中全會通過的相關《決定》的出爐經過。報道稱,早在中共十九屆三中全會召開後,即去年3月起,習近平「就開始考慮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研究的主題」。
八九六四以來的中共歷屆四中全會,多是討論政治議題,如1989年6月23日召開的十三屆四中全會,罷免了總書記趙紫陽的職務,由江澤民取而代之,並改組中央領導層;以後除了1999年的十五屆四中全會討論的是國企改革問題外;其餘各次四中全會討論的不是黨的建設,就是黨的執政能力,或依法治國問題。
按官方說法,用一次中央全會專門研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重大問題並作出決定,在中共歷史上是第一次。那麼習近平這個念頭又是從何而來?
1992南巡一語啟發 習花逾年定主題
據習近平事後稱,「我對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議題思考了很久,也聽取了各方面意見。」鄧小平27年前講的一番話,突然出現在習近平腦海中,「恐怕再有30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這是鄧小平1992年南巡時說過的一句話,當年召開中共十四大,大會報告明確提出「在1990年代,我們要初步建立起新的經濟體制,實現達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發展目標。
再經過20年的努力,到建黨100周年的時候,我們將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的時間表。
1992年+30年=2022年,而中共建黨100周年,正是2021年,習近平猛省:「時間節點即將到來,有必要對這個重大命題進行系統梳理總結,作出回答。」四中全會的主題,就這樣定下來。
習近平獲鄧小平「神諭」這個過程的確「很久」,時間長逾一年。據報道,直到今年4月3日,由習近平親任組長的全會文件起草組才召開首次會議,報道稱,全會《決定》起草工作始終在習近平「直接領導下進行」,習對起草工作「傾注了大量心血」。而政治局另外6名常委的作用,報道只用一句「也圍繞全會《決定》起草工作開展調查研究,進行深入思考,提出明確意見」一筆帶過。
起草小組開會後「集思廣益」
報道也提到起草《決定》時的發揚民主、集思廣益,但卻披露,4月7日,中央才發出通知,在黨內限定範圍內討論徵求對四中全會議題的意見和建議,此時已是文件起草組首次會議的4天後。孫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