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男孩玩洋娃娃、女孩剪短頭髮,這些行為在心理學研究稱之「非常規性別行為」(Gender nonconformity)。香港中文大學一項研究發現,兒童早於4至5歲已對「非常規性別行為」的朋輩,衍生較負面看法,不願與其交友。然而,研究亦首次發現,從小介入可減低偏見,建議家長、學校做好教育,抱持開放態度,如兒子想學芭蕾舞,父母應讓他自由發展興趣。研究人員希望家校配合下,教育新一代不再對「非常規性別行為」有偏見。 香港中文大學性別發展實驗室、香港大學和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密西沙加分校,2017年7至10月邀請315名年齡介乎4至9歲居港的兒童參與研究。研究分兩部分,第一部分實驗探討兒童對朋輩的看法。研究人員以圖片,向參加者介紹愛運動的男生,以及穿裙子、愛玩洋娃娃的男生,發現參加者普遍不想跟後者做朋友,也不想跟他玩,顯示參加者對「不跟從性別常規」的人有偏見。 研究也發現相比4至5歲兒童,8至9歲兒童的偏見較為嚴重,當男生的行為「不跟從性別常規」,他們所受的偏見,比女生更明顯。中大性別研究課程及心理學系(禮任)助理教授兼性別發展實驗室主管黃泓表示,傳統社會普遍男生地位較高,若男生打破傳統,社會較難接受;相反,社會對女生較寬鬆,如女生性格堅強,反會被讚是女強人。 提正面特質助減偏見 研究的第二部分,研究人員邀請了8至9歲的兒童參加,透過告訴他們「不跟從性別常規」朋輩的正面特質,即成績優異和朋友眾多等,發現他們普遍改變想法,較願意交友,成功減低偏見。 學者:不隨性別常規易受歧視 黃泓表示,「不跟從性別常規」的兒童易遭受歧視,朋輩關係欠佳,影響他們日後心理健康。她補充,社會偏見限制兒童的選擇,如男生跳芭蕾舞不符主流規範,令兒童或會因而放棄興趣。黃泓稱,希望研究結果也可給教育工作者、家長,甚至出版社作參考,教育下一代持正面態度看待「非常規性別行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