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銅鑼灣聖保祿醫院出現切腎瘤變切脾事故,涉事的訪院泌尿外科張姓醫生昨日向本報稱,病人手術前做過「好大力的按摩」,而手術時見其脾臟有一道約1.5至2吋裂痕,且已破壞脾臟,雖然手術時脾臟已停止流血,但他認為仍需全切脾臟。不過,香港大學外科學系名譽教授潘冬平認為,脾臟沒出血,不用切除。 該名年逾七旬的張姓醫生稱,涉事病人3月24日入院,當晚說近腎臟位置感痛楚。張稱為她檢查時發現,該痛楚位置接近第12條肋骨,懷疑病人除腎臟外,有其他器官出問題。 他說,病人入院前曾到美國,亦曾做過「好大力的按摩」。被問手術前有否安排病人再做電腦斷層掃描及照X光檢查,他稱無需要,「反正都做手術,屆時可看清楚其他地方有無問題,可不用再掃描」。 病人在25日做微創腹腔鏡手術,張醫生稱手術開始約半小時,發現病人腹膜有瘀血塊、血水,故剪開腹膜,再發現脾臟有一道約1.5至2吋裂痕。他說裂痕已破壞脾臟,「無得補了,無得部分割,無人這樣做」,故需全切脾臟。他前晚向本報稱,因見血漬發現脾臟出血,昨指病人當時心跳、血壓、呼吸均穩定,而脾臟已停止流血。他強調使用腹腔鏡時一直觀察,並無不慎插穿脾臟。 聖保祿於3月27日向衛生署呈報,張醫生稱該院於4月4日將病人交由其他醫生處理。 港大名譽教授:無出血根本不用切 港大外科學系名譽教授潘冬平說,脾臟極少無故出血,出血主因是受撞擊、身體有大腫瘤如血管瘤,或做其他手術引致。他表示,即使脾有裂痕,但如已無出血,「根本不用切除」,而脾上瘀血塊有保護作用。他認為,如病人血壓、血色素穩定,他傾向採取保守治療,密切觀察脾臟狀G便可,「如無出血,其實不用修補裂痕」;並解釋,脾臟是最難止血的器官,如醫生落錯針,或導致出血更多。 醫委會昨日回覆,不適宜評論個別醫生的紀律個案。對於張醫生前日向本報稱因脾臟出血而切除脾臟,聖保祿醫院昨稱無進一步回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