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正檢討香港空氣質素指標,建議收緊兩種污染物標準,惟與世衛「終極」指引仍有距離。綠色和平估算,若香港的微細懸浮粒子PM2.5濃度,到2025年只達政府建議的較寬鬆標準,與世衛指引比較,每年會額外多出26.4萬門診求診人次,相等於醫管局2017/18年度普通科門診總人次的4.1%,提早死亡人數會增加2162人(見表)。綠色和平批評政府對空氣質素指標只小修小補,無盡力保障市民健康,要求政府交代全面採納世衛指引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綠色和平根據政府推算2025年香港空氣質素的數據,並以2015年為基準,估算本港不跟隨世衛指引的醫療及經濟損失;若以政府建議的PM2.5年度平均值每立方米25微克指標,與世衛標準(每立方米10微克)比較,香港每年會有額外2162人提早死亡,醫療系統需要額外承擔26.4萬次上呼吸道感染門診求診次數和1337次急症室入院次數,醫療開支多出8024萬元。 綠色和平資深項目主任楊凱珊表示,空氣質素指標是減排的原動力,反映港府的減排決心,惟政府建議收緊PM2.5的標準,但又容許超標次數增加,原因是未有將一些可行措施納入,例如加快公共交通電動化、控制私家車數目增長速度、電子道路收費,以及輪船泊岸轉用岸電設施等,批評政府放軟手腳,「為自己度身訂做一個較寬鬆的指標」。 學者:區域污染物影響 難達標 中大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子惠指出,PM2.5濃度與求診次數之間呈線性關係,若污染物濃度下降,求診次數亦會按比例下降。他認為收緊污染物指標,應考慮市民健康,但亦要面對現實,本港受區域污染物影響,背景污染物已達到一定濃度,「即使將本港的PM2.5減到零,仍會超出世衛標準」,認為本港短期難達到世衛指引,但他同意港府應推動更多減排措施。 環保署:健康風險取決實際濃度 環保署回應稱,會於今年內展開為期3個月的公眾諮詢,完成後會考慮收集的意見,若決定收緊指標,會向立法會提交修訂條例草案,以期盡快落實新指標。發言人又指出,空氣污染對公眾的健康風險取決於空氣污染物的實際濃度,而不是污染物的標準,當局會繼續推行現有及新措施以持續改善空氣質素,逐步達致世衛的最終指標,以進一步保障公眾健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