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刨幾下(木),感覺下,做完了,以前我讀書時不是這樣的,要刨到直才可以做下一步。」基督教聖約教會堅樂中學設計與科技科教師陸永成有感,隨時代變遷,學生有更多娛樂,未必願花很多時間磨練一個技術。 感學生多娛樂 難耗時練技藝 陸永成認為,現今學生缺乏生活技能,「我們見很多學生,家中光管或燈壞了,都是找樓下黃師傅(意指請其他人幫忙),黃師傅一上來就要給200元,跟你去做一件很簡單的事」。他亦擔心,近年較少年輕人學習修理水管和機械等技能,他日老師傅相繼退休,再沒有人懂如何維修水電設施,「機械人我想要二三十年之後才可以幫你修理升降機」,希望通過設計與科技科傳承基礎機械知識。5年前,陸永成在該校成立校園建設小組,每年邀請校內約8名學生加入,負責協助學校維修座椅等校園設施,他稱翻新每張座椅或需約1個月,但認為「同學成功完成,會有成功感」,同時可發掘學生潛能。 電腦可省卻不少繁複工序,但同校設計與科技科主任梁達明說,現時仍會繼續教授傳統畫圖技巧,「傳統的畫圖方法,也有它的存在價值,原來我們發覺,新一代的年輕人,畫條直線也是有少少困難」。陸永成亦認同,以工具畫圖的基礎知識,就算是電腦繪圖也能應用,「比如那套系統,有三視圖,即正視、側視和俯視的角色去描述那件事件,若你沒有了這個觀念,學生也不會掌握得很深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