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設計與科技科、家政科密不可分,早年大部分學校限制「女生學針黹」、「男生學鋸木」,至1999年平等機會委員會指安排涉性別歧視,漸改男女學科定型局面。隨社會需求轉變,初中有設計與科技科的資助學校,已由2007/08學年300間減至2017/18學年約240間。有該科資深教師擔心退休時後繼無人,日後學生連「換燈泡」等生活技能也未必掌握。 明報記者 劉家豪 原木工科轉型 STEM興起未救科 「設計與科技科」來自傳統工業中學「金工木工科」,該科落戶非工業學校的中學後,加入設計元素成「設計與工藝科」,之後部分學校再因應科技發展改名「設計與科技科」。近年因應STEM(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興起,課程增添編程內容。但學科轉型也難逃淘汰危機,據教育局回覆本報數字,2007/08學年資助及直資中學約有300間學校在初中開辦「設計與科技科」,2017/18學年剩餘約240間,同期教授該科教師人數由460減至410。 教局:教大已開培訓課程 基督教聖約教會堅樂中學設計與科技科主任梁達明稱,部分學校因設計與科技科教師退休便停辦該科,他也將於10年內退休。他稱,接受該科師訓課程人數不多,即使在大學主修工程的畢業生可嘗試任教,但很少人選擇入行;同校另一設計與科技科教師陸永成亦憂慮學科無以為繼,學生學不到「換燈泡」等生活技能(另見稿)。教育局稱,教大過去兩年已開辦了專為設計與科技科而設的學位教師專業文憑課程,培訓該科教師。 增設計電腦元素 少接觸工藝 梁達明見證數十年來學科轉變,他憶述昔日在工業學校讀書,「學刨木也刨半個學期」,但他當上教師後,學界已開始轉型教授設計與工藝科,增加設計元素,「(傳統)可能有件樣板,學生跟蚍邞O做一件實物出來,但我那時候出來教書,已經不是這樣,設計與工藝,其實你需要首先設計一樣事物」,故學生接觸工藝時間或相對減少。 學科隨時代演變,添更多科技元素,梁達明表示,該校約2000年因應教改將金工木工室改裝,引入Lego積木教育軟件、能量轉換車和電腦畫圖等元素,「以前我們學畫圖通常有把T尺,有塊畫板,之後用手用工具這樣畫。現時我們進步了,用電腦畫」。教學內容愈來愈多,但課時始終有限,梁達明說,變相做手藝時間不多,以該校中一至中三級每周約75分鐘課為例,板鋸等大型工具已較少用,習作規模亦變得較小。 (傳統手藝學科系列之二.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