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葛量洪醫院本月中為心血管閉塞病人「通波仔」時,在血管遺留導線,起初決定不移除;其後覆檢發現導線較原先估計長,需要取出,上周五為病人再做兩次手術,當中最後要開胸才取回導線,病人術後要留醫深切治療部。有心臟科醫生表示,遺留導線末端風險約千分之一,若導線在血管浮游,就有可能插穿血管致出血。 醫院管理局昨晚公布,上述60多歲男病人本月中在葛量洪醫院接受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在血管植入支架改善血管閉塞,醫生收回導線時發現末端斷裂,血管內留有一段導線。醫生考慮病人的臨H情G及平衡各風險因素後,決定毋須移除。醫生即時向病人交代。 但該院醫護團隊其後覆檢個案及手術錄影紀錄,懷疑遺留導線較原先估計長,遂於上周五(26日)將病人轉往瑪麗醫院做介入治療取出導線,惟不成功;院方同日安排病人做開胸手術取出導線,病人隨後轉往深切治療部。院方就事件對病人帶來影響致歉,會檢討以確保服務水平及病人安全。 香港大學內科學系臨H助理教授、心臟科醫生陳蠵的晼A「通波仔」期間在心血管內遺留短導線屬已知風險,通常術前會向病人表明,約每1000個個案有一兩個,遺留末端多是約2至3厘米長。 血管閉塞愈嚴重 斷線風險愈高 陳蠵疙挭嚏A「通波仔」要用導線由體外引導支架至目標的心血管位置,再撐起血管,導線多由合金製成,直徑約0.35毫米,如病人的血管愈彎曲、血管內壁鈣化斑塊或血管閉塞愈嚴重,都增加導線末端卡實後截斷的風險。陳說,醫生會視乎遺留導線引起危險的風險、取出導線的難度決定是否取出,如截斷部分完全卡實在斑塊內並無插穿血管,危險性不高;但如導線在血管浮游就有可能插穿血管致出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