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我經常跟學生說,你們的手是多洩瘧_貴,新生命就是從你們的手中接過來。」擔任助產士30多年的侯慧莉,現為全港僅存一間、於威爾斯親王醫院的助產士學校校長。助產士由產前檢查到接生,陪伴孕婦走過人生寶貴歷程,她認為檢查儀器再精準,亦無法代替助產士雙手觸診,讓孕婦感受到關懷。即將退休的她,今年獲頒醫院管理局傑出員工獎。 侯慧莉1981年成為註冊護士,1982年赴英國進修助產士課程,1991年擔任威院助產士學校老師,2009年升任校長。她說香港曾有6、7間助產士學校,惟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後醫管局縮減人手,2000年起僅餘威院一間。香港目前有4600名註冊助產士,約1000人在公立醫院工作。 「緊張媽媽」經歷 反思關懷重要 侯慧莉的雙手曾為數百名嬰兒接生,她至今仍難忘為一名懷第二胎的孕婦接生的經歷。她憶述,該孕婦當時特別緊張,大家都疑惑不解,直至嬰兒出生後,該產婦驚訝地問:「BB是否都是這樣?」醫護人員才知她的第一胎是兔唇嬰兒,「所以她一直都好緊張,而我們忽略了她,原來第一胎經驗令她對分娩有如此大的恐懼」。這經歷亦令她反思應用心察覺孕婦的細微之處,才能明白她們為何會表現異常。 侯說1960、70年代的市民認為剖腹產子屬特別情?,現時公院約三成孕婦選擇開刀,私家醫院比率或高於六、七成。她又表示,過去會為「臀先露」的嬰兒接生,用鉗子鉗嬰兒出來,但現時開刀方便,「好多新醫生沒見過較資深的醫生做,所以自己都不認識」。 她認為檢查儀器無法代替助產士雙手,「雙手溫柔地在肚子上游走,解釋摸到什活A對媽媽的心靈有很大安慰」。她經常提醒學生,助產士的英文「midwife」是指「with women」,意即要陪伴孕婦建立正面及難忘的分娩經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