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教育部昨起一連三日審議新高中歷史課綱,「中國史」將併入「東亞史」,與世界史合計課時佔課程一半。新課綱強調台灣主體性,增加轉型正義、原住民等本土歷史。新修訂汲取2015年「反黑箱課綱」教訓,多使用中性詞彙,如「光復台灣」改為「接收台灣」等。藍營轟教育部「去中國化」。部分高中歷史教師表示,新課程變得「支離破碎」,明年實施令教科書商和老師都措手不及。 台教育部昨起審議課綱,其中歷史課綱爭議最大。根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草案 ,高中社會課拆分必修和選修兩部分,高中歷史不再以台灣史、中國史及世界史教授,採用主題式,分出台灣、東亞與世界3個區域討論。國教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主任洪詠善指出,希望從區域關連性看歷史,茩垣伅◆P空間關係。以往舊課程按照年代、朝代等時間軸順序,新課綱則不依時序,採用主題式教學,例如「中國與東亞的交會」、「國家與社會」、「人群的移動」和「現代化的歷程」,並將中國史歸入東亞史脈絡討論。 新課綱規定台灣史學習時間不得少於歷史科總時數一半,並加入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台灣原住民史等內容,包括原住民社會、與外來者的互動、現代國家角色等。而東亞史及世界史佔課時另一半。課審委員學生代表蕭竹均表示,新課綱希望擁有一個「以台灣為主體的歷史課綱」。新課程推翻前台灣總統馬英九推行的「104課綱」,當年將「接收台灣」改成「光復台灣」,現時又改為「接收台灣」,刪除「開羅宣言」、波茲坦宣言、中日和約等涉及台灣歸屬的內容。 國民黨立委柯志恩在facebook轟教育部刻意將「中國史」模糊化,指台灣歷史文化與大陸相連、無法切割,是台灣文化重要核心,質疑教育部扭曲學生歷史認知。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研究員陳培豐指出,透過東亞觀點認識中國文化更多元,例如中國與越南、韓國多元交集,「包容進來一起看,或許可提供另一個思考方向或答案」。 台北市中山女中歷史教師邱永春反對新課程,「就算是主題式教學,還是要有歷史脈絡」,認為依時序的歷史課綱很完整,但改為主題式令教學支離破碎。中和國中歷史老師李金鳳表示,台灣史多偏重政治經濟,缺乏中國史及世界史常見文化及人物故事,學生普遍不喜歡。李金鳳認為,刻意強調台灣與中國不同,而忽視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台灣文化,反而令學生更遠離台灣史,若找到台灣文化獨特性,須先理解傳承於中國文化。她指出,新課程預計明年推行,時問緊迫,臨時提高台灣史比例,書商和老師措手不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