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作法:站在巨人肩膀上寫作:文本互涉
【明報專訊】科學家牛頓(Isaac Newton)曾言:「如果說我能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If I have seen further, it is by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意指他一輩子的科學成就基於前人偉大的研究基礎。寫作的世界也一樣,1966年法籍文學評論家茱莉亞·克莉斯蒂娃(Julia Kristeva)提出「文本互涉」(intertextuality)的概念,指文本借助已有文本的情境來發展自身脈絡的寫作現象。
不少著名作品中,也能找到文本互涉的痕[,它們都是利用已有文本創出新故事。新舊文本交替下,能互相賦予新的閱讀意義,相輔相成。文本互涉易學難精,不過只要多閱讀,好好吸納和轉化前人優秀的作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創作,說不定能豐富你的文字世界。
■知多點
什麼是「文本互涉」?
文本互涉亦稱互文性,由克莉斯蒂娃於1966年提出,指作者將其他文字借用及轉譯到個人作品之中,並加以改造的寫作情G。在互涉的過程中,文本不是獨立存在,而是與另一些文本交替出現。吸納和被吸納的文本成為彼此的情境,互相影響,不但延伸出新的文本脈絡,被吸納的文本亦被賦予了新意義,增加兩者的可讀性。◆
借固有文本創出新故事
香港近代著名作家劉以鬯(1918-2018)富有創新精神,不停「求新求異」、挑戰新寫法,到今天重讀他的小說,仍有耳目一新之感。他於1977年出版小說集《寺內》,其中的同名短篇小說就是他嘗試用文本互涉的寫作手法來完成。
〈寺內〉以元代《西廂記》中張君瑞和崔鶯鶯的故事作基礎,配合現代思維與用字,將古典小說改頭換面,重新表達,為眾角色加添新的形象。如第二卷:
三炷清香燃起久久幽閉的熱情,也悟不出月光為何潔白似銀的道理。一聲蟲鳴,一絲風。最真實的東西,在月光底下竟沒有影子。
老槐樹說:「這個女人一定知道他躲在太湖石邊。」
古梅說:「不一定。」
老槐樹說:「她的第三願是故意講給那男子聽的。」
「三炷清香」、「太湖石邊」和「第三個願望」,均指向《西廂記》張君瑞在太湖邊偷看惹人憐愛的崔鶯鶯為家人、愛情焚香許願的情景。然而,老槐樹和古梅的對話,則是劉以鬯創作的情節,一下子跳出了《西廂記》,以旁觀身分評論崔鶯鶯焚香許願也許是為了吸引張君瑞注意而故意為之,試圖塑造出崔鶯鶯沒有在《西廂記》出現過的形象。縱然不曾讀過《西廂記》並無礙理解〈寺內〉的內容,但由於文本互通,已讀過《西》的讀者較能夠掌握〈寺〉的故事,亦更能了解作者連繫固有文本時,額外加添了什麼心思,以及如何改變了原有的內容,從而領略到作者的寫作意念。
文:黃芊蔚
圖:劇照、網上圖片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67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