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次封區22次撲空 0.08%陽性
【明報專訊】政府上月起封區強制檢測26次,動用逾1.2萬公務員及推算耗約600萬公帑檢測費,22次零確診,而在近2.5萬人找到20宗個案,陽性比率為0.08%,比社區檢測中心免費強制檢測陽性率還要低,個案亦只佔同期本地確診個案約3%。外界質疑封區擾民及成本效益低,民政事務局長徐英偉昨稱,封區後本港平均7日確診較上月高峰跌六成,封區有效將數字大大降低。不過有專家反駁稱說法站不住腳,封區找到的確診佔同期很少,對控疫沒很有意義的影響。
政府稱策略成功 確診大跌
1月23日起政府動員近1.2萬人次公務員,先後封區26次,涉約200幢大廈,當中22次零確診。食衛局長陳肇始表示,近2.5萬人檢測,找到20宗確診及60名密切接觸者,陽性比率0.08%。她說確診個案7天平均數由1月24日高峰75宗下跌逾六成至現時26宗,同期源頭不明個案跌逾四分之三,認為封區策略成功,疫情慢慢受控。
被問封區是否成本效益低及藥石亂投,陳肇始認為陽性比率不低,疫情慢慢下降時更要加大力度截斷傳播鏈。徐英偉說,現時平均確診較上月高峰跌六成,源頭不明個案大降,封區有效將數字大大降低,如上月高峰只靠數日強檢,區內擴散風險更大。她說封區目標是盡快剪斷傳播鏈,沒找到個案是好事,「一宗都嫌多」。
被問成本 官員沒回應
至於為何確診下跌只歸功封區,而非市民自律等因素,徐英偉承認封區非唯一指標,市民亦有跟從社交距離措施。被問有否封區失敗準則,他稱倘疫情再爆發的失敗,就是當市民過分政治化,將政治訴求放在抗疫工作,「這些就最擾民」,「我們共同抗疫目標,唯一敵人是呢隻菌(註:應為病毒)」。有傳媒追問封區成本多少,在場官員沒回應。按每個檢測240元,本報推算今次檢測費約600萬元,即平均30萬找到一宗確診。
專家:所覓個案少 說法不科學
由首次封區後計算,1月24日至昨共648宗本地確診,封區找到的確診佔約3%。對於徐英偉稱封區令確診下跌,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認為,封區找到的確診佔同期很少,對控疫不是很有意義的影響,認為其說法沒科學推論及「站不住腳」,封區未能完全截斷傳播鏈,部分大廈患者是在封區後才確診。他說能否有效控疫,也視乎社交距離措施、檢測及市民戴口罩等。
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屭}在商台節目表示,封區找到確診很少,對控疫貢獻相對低。至於過年後應否繼續封區,他認為政府要做好部署,例如有群組爆發時即圍封,成效會更大。
何屭}:污水不應作封區準則
過去兩周沒確診、只因污水檢測曾呈陽性而被前晚被圍封的土瓜灣僑裕大廈及僑發大廈,約1700人檢測,沒發現確診。何屭}認為以污水檢測結果來強制檢測有不少限制,包括檢測結果滯後,染疫者最初或不會在糞便有病毒、會驗出康復者等。他說污水檢測結果仍是試驗階段,不應用作封區準則。
陳肇始稱,除非疫情突然有變,否則新年假期完結前都不會封區,但會繼續對出現確診的大廈發強檢公告。至今逾380幢大廈納入強檢。
明報記者
(疫情第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