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今期欲借兩篇星級範文(見429期、431期),不單拿來呈現「審題」的重要,還有進一步分析兩文在「立意」和「選材」方面的經營,筆者更想藉此分享如何辨別題目資料究竟屬寫作根據,必須依此回應;抑或只屬逗引作用,引導考生寫作的構思、激發意念。其實要分辨資料「有用」程度,也同樣要從「審題」下功夫,分析題目字眼。
■審題思維
●題目
試就你對以下《替人設想》摘錄詩句的體會或聯想,以「替人設想」為題,寫作文章一篇。
當你與人爭鬥時替人設想,別忘了那些想要和平的人。
當你回家,回你自己的家時,替人設想,別忘了那些住在帳篷堛漱H。
當你想到那些遙遠的人們,設想你自己,然後說:「我希望自己是黑暗中的蠟燭。」
◆關鍵詞
˙「替人」這堛漱H乃指他人
˙「設想」想像、虓Q
˙「替人設想」(連繫多個關鍵詞思考)這些「人」應是指我們平日沒有留意、關心的人(提醒我們放下身段,易地而處,想想「他人」的存在和處境,以仁愛之心體恤不幸者)
˙「設想自己」(連繫多個關鍵詞思考)看似應抒發要珍惜所有,但結合「黑暗中的蠟燭」意義來看,應是思考對「他人」的責任
◆立意思考
˙人與人需要互相理解,單位與單位、國家與國家、人與自然之間也應作如是觀。互相理解是情感的橋樑,能縮窄心靈距離;也是情感的蠟燭,能融化心靈的冷凝;更是情感的樞紐,能建立關係網絡。可惜現今社會關係疏離,人們只關心自己,少有設想他人
˙本文希望考生可以反思這個現象,設想:別人之逆境;個人應具仁愛襟懷
◆選材思考
˙「替人設想」是關鍵詞,主導全文的內容或結構,或為全文的線索或探討對象
˙考生也可另行構思,以不同手法或題材切入
˙文體不限,議論、敘事均可。只要呼應「替人設想」的旨意: 思考、關心、體諒他人的處境及反思自身的責任
◆資料辨識
分析題目字眼:「就」、「體會」或「聯想」
˙「就」:寫作內容必須與詩歌內容有關
˙「體會」或「聯想」:沒有硬性規定內容必須與詩歌完全呼應,考生可以詩歌為切入點,抒發個人體會
.範文分析.
文中處處流露應要對人展現仁愛,要把別人放在心田。作者處處流露對別人困頓的關切:小至買物時的爭奪、與親朋好友的執拗;大至戰亂中的人民、生活貧困的人。最終也呼籲人們要反思自身的責任,多為他人虓Q。文中並未有刻意處處回應詩歌內容,全文針對「替人設想」主題發揮。
●題目
有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也有人說「讀書無用」。試撰文談談你對「讀書無用」的看法。
◆關鍵詞
˙「讀書」指在學校學習;為取得資格或資歷的學習過程;閱讀書籍;可見,「讀書」一詞應與「學習」有密切的關係
˙「用」指「作用」
˙「讀書無用」(連繫多個關鍵詞思考)指「讀書」對個人的幫助不大,考生應進一步思考一般人認為作用不大的原因:如從生活累積的「經驗」更可貴;學位氾濫,念書對工作就業的幫助不如昔日等
◆立意思考
˙本題希望考生反思讀書之作用和價值,並抒述個人見解
˙「讀書」是否無用,往往視乎考生怎樣界定「讀書」和「用」
˙並據此說明讀書學習所得的知識或能力,能否對個人以至社會起作用
◆選材思考
選取對「讀書」和「用」的意涵相關的論點及論據,藉此闡述及說明對論題的看法
◆資料辨識
分析題目字眼:「談談」、「你對」、「看法」
˙有關「讀書」這個議題,題目提供了一個兩極的看法:「唯有讀書高」和「讀書無用」,然而考生是否要就兩方面皆作出回應?不是!題目字眼要求考生針對「讀書無用」回應,另一意見屬「逗引」之用,若考生只論述是否認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未有回應「讀書無用」一說,則有離題之嫌
.範文分析.
作者肯定讀書的價值,不認同「讀書無用」,立意明確。作者界定「讀書」使人滋長智慧、修養德性(「用」),並能旁徵博引(古今中外例子皆見其用),舉例恰當,識見不凡。不單如此,作者更反駁「讀書無用」之說,從治學、治國等角度逐一駁斥,論述穩紮。
■緊記:
近年試題多見提供資料,考生除要懂分析關鍵字,更要分辨資料的性質,辨清資料屬逗引抑或根據,小心翼翼,勝券自然在握!
.揚日 -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後於同校獲教育文憑、文學碩士。深信語文源於生活,生活體味就是學習語文的契機。
文:語文工作者 揚日
[語文同樂 第4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