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東涌新市鎮擴展計劃的填海工程前年底動工,預計在2023年完成。工程將引入本港首條「生態海岸線」,即在海堤建造加入模仿自然潮間帶設計元素,以切合海洋生物棲息。土木工程拓展署轄下可持續大嶼辦事處長方學誠稱,生態海岸線全長3.8公里,由紅樹林、岩石及直立式生態海岸組成,署方正與大學及顧問公司研究合適種植的紅樹幼苗。而為推廣「親水文化」,海岸將設觀景台及步行梯級,市民可走近海邊。 長3.8公里 兩觀景台3 處梯級 東涌東填海區佔地約130公頃,並建造長約5公里海堤,海堤總造價逾6億元,其中生態海岸線佔3.8公里,佔成本約6000萬,佔整體成本約一成。與傳統海堤相比,生態海岸加裝紅樹林及泥灘、生態磚等生態設施,需額外3個月施工期。 建紅樹林泥灘生態磚 小蠔灣成試點 可持續大嶼辦事處長方學誠說,設計團隊向澳洲悉尼取經,並因應東涌一帶水體鹹淡度、海浪}擊及陽光等因素。紅樹林海岸線選址大蠔灣出水口附近水域,海水鹹度較低、海浪不高;而較大浪位置則會建造岩石或直立式海堤,並加設生態方塊、牡蠣養殖籃等「生態海堤」組件(見圖),初步計劃將設兩個觀景台及3處步行梯級,方便市民「親水」。 方學誠說,為挑適合適種植的紅樹種類,署方在小蠔灣設置「試驗場」,本月起試種本港原生樹苗;署方亦另正與港大展開兩年合作研究,在西貢、屯門、龍鼓灘和馬料水海堤測試「生態海堤」組件成效,目前反應理想,在馬料水生態海堤發現的生物品種數目,較附近的人造海堤多1.5 倍。 生態教育中心:應更多海堤設生態組件 參與研究的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教授梁美儀稱,從保育角度「不填海最理想」,但若無可避免,則應盡量減低海洋生態破壞,「用生態海堤促進生物多樣性大勢所趨」。不過,他說在海邊種植紅樹林難度高,因要找出合適其生長的水體鹹淡度,必要時或要引入淡水灌溉。 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總監程詩灝說,政府應在更多現有海堤引入生態組件,如銅鑼灣避風塘,又強調要同時提高市民及遊客保育觀念,「否則有人落水時污染海水、破壞生態,會得不償失」,又建議仿效外地招聘退休長者做導賞教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