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90後梁小姐從念幼稚園開始已受濕疹困擾,一度惡化至皮破血流,現在依然時有手腳乾燥脫皮,每天都使用衛生署派發的冷霜。她質疑為何診所從未告知她此潤膚膏或引致皮膚敏感,或在配發藥物標籤上清楚標明冷霜含SLS成分。 梁小姐病情時好時壞,中五會考時曾惡化,一發不可收拾,後來經轉介到衛生署轄下皮膚科診所求醫。她憶述最嚴重時,長期感到皮膚很乾很癢,睡覺時會不自覺搔癢至流血,「要拿一條毛巾墊住枕頭,以免沾到枕頭都是血」。 冷霜標榜無香料無添加 從沒懷疑 目前她每4個月到衛生署皮膚科診所覆診一次,每次都會以15元藥費取得兩瓶合共1000克的冷霜,她說是因為便宜,自己又需大量使用,「每日都要由頭搽到落腳」,且見冷霜標榜無香料無添加,從未懷疑過有任何問題,只是有時候塗太厚會覺得皮膚更癢;加上坊間類似的潤膚膏價錢貴,故她一直只用衛生署派的冷霜來潤膚。當聽到冷霜內含或致皮膚炎的SLS後,她驚訝道:「原來是這樣的!」她其後更發現,衛生署最新派發的冷霜,藥廠更改了英文標籤,寫明可致接觸性皮膚炎,舊包裝則沒有相關警告。 包裝有英文警告 「不是人人看懂」 她感不解的,是為何衛生署從不提醒病人。「我明白它不是百分百會導致敏感,所以(衛生署)繼續派發,但你應告訴我這個風險,起碼我可以揀承受風險去繼續用,還是額外買其他(潤膚膏)。而且看政府皮膚科的,大多都家境拮据,也不是每個人能負擔買坊間的潤膚膏。」 她又認為,雖然冷霜本身的包裝印上了英文標示,但並非每個人都能讀懂。她建議衛生署在配發藥物標籤上提醒冷霜含SLS,並列出相關風險,讓病人自行選擇。 衛生署回覆稱,將產品所有潛在風險羅列在配發標籤上未必能最有效將信息傳遞給病人。醫護人員常提醒病人,如用藥或使用產品後感不適,應立即停用,並盡快尋求醫護人員意見;醫生會因應情G作臨H評估,當中會考慮病人是否適應潤膚膏內的各種成分,按需要調整處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