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皮書指出,維吾爾族是經過長期遷徙、民族融合形成的,不是突厥人後裔。維吾爾族先民以隋唐時期活動在蒙古高原的回紇人為主,曾經有多種譯名。 當時為反抗突厥的壓迫和奴役,回紇聯合鐵勒諸部中的仆固、同羅等部組成了回紇部落聯盟。 公元744年,統一了回紇各部的首領骨力裴羅受唐朝冊封。788年,回紇上書唐朝,自請改為「回鶻」。840年,回鶻汗國被攻破,回鶻人除部分遷入內地同漢人融合外,其餘分為三支,即遷往吐魯番盆地和今天的吉木薩爾地區,建立高昌回鶻王國;遷往河西走廊,與當地諸族融合,形成裕固族;以及遷往帕米爾以西,分布在中亞至今喀什一帶,與葛邏祿、樣磨等部族建立喀喇汗王朝,並相繼融合了吐魯番盆地的漢人、塔里木盆地的焉耆人、龜茲人、于闐人、疏勒人等,構成近代維吾爾族的主體。 「維吾爾」本意「維護你我團結」 元代維吾爾族先民在漢語中又稱「畏兀兒」。元明時期,新疆地區各民族進一步融合,蒙古人尤其是察合台汗國的蒙古人基本和畏兀兒人融為一體。1934年,新疆省發布政府令,決定統一使用「維吾爾」作為漢文規範稱謂,意為維護你我團結,白皮書稱是首次準確表達「Uyghur」名稱的本意。
|
|
|